有特色 方能有声有色
特色之二:搭建平台 特色办学
高等教育不是弥补人的缺点,而是发扬人的专长。面对学生个体选择差异性日趋明显的现象,学校积极搭建各类教学平台,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
一是“我爱学,因为我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大学,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财经政法系经济学专业李露同学是这所大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需要,特色办学的一个绝佳观察点。
学校针对对某一专业领域有学习兴趣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开设特色班,采用业界精英报告、分组讨论、实战模拟演练、校外指导教师点评和参观考察等方式,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创新精神。
“特色班采用非建制的组织管理形式,采取定向培养(与某具体企业联合订单式培养)、拔尖人才培养(拔尖创新班)等培养模式。学生除完成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业任务外,抽空余时间参与特色教学班的教学活动。学生实行滚动淘汰机制,各教学系制定考核方案,每学年淘汰率不低于5%,特色班开设的部分课程学分可作为该生跨专业公选课的学分,学生成绩考核合格者学校可以颁发结业证书或相关能力证明。”金融特色班导师马成林博士说。
目前学校共开设有“文学创作特色班”、“司法精英特色班”、“金融特色班”、“素质提升班”、“微思特色班”、“远标特色班”、“测量特色班”等特色班,共有学生305人,导师27名。
此外,学校还采取灵活自由的转专业制度,给在校学生每人一次转专业的机会,其出发点是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只要学校教学资源许可,学生就可转入心仪的专业学习。
二是“我出彩,因为我有舞台“。信息工程系2009级王亚斌同学是学校里的创新明星。出身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他对机械类专业十分感兴趣,班主任邬小林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经常借来机械类参考书给他看,并请专业老师给他做辅导。课余时间和寒暑假,他几乎都“泡”在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捣鼓着设计作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6月,在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王亚斌与他创新团队的作品《基于MSP430控制的雕刻机系统设计与实现》荣获特等奖,并在同年举行的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全国三等奖。
王亚斌是学校注重学生实践创新的一个缩影。学校每年划拨学生科研项目专项经费,并规定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累积不低于一定标准的实践创新学分才可顺利毕业。
学校的实验室管理有个传统:寒暑假“不打烊”,为志在科技创新的同学提供全天候服务,每个实验室安排专业老师值班,为学生提供指导。信息工程系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3G技术实验室、电子工艺实验室、智能小车训练基地;语言文学系摄影摄像实验室、数字传媒实验室;财经政法系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室等开放性实验室,成为学校创新实践教育的主阵地。
除了开放实验室外,各教学系根据专业特色,搭建课外科技活动平台,注重在课外活动中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活动、全国大学生设计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近年来,学生在省部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380余项。
三是“我成功,因为我有梦想“。“鲜花总在远方,而我一直在路上……没有这些积淀,也不会有今天的我。”在学校近日举行的优秀校友报告会上,唐幸同学与大家分享了他的心得。自信的演讲、励志的故事引来经久不息的掌声。
大学期间,唐幸同学多次参与校科研立项,在省级期刊上独立发表学术论文,参与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哈佛大学博士后在湖北有关农村经济的科研调查活动,曾获得过包括全国英语比赛全国二等奖在内的十余项大赛奖项。这位在第二课堂上爽朗大方、挥洒自如,学习上如鱼得水、得心应手的大男孩坦言:“我出彩,是因为我有梦想。”
由于高考失利,进入大学后唐幸曾经一度无所适从,难掩失落,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开展励志教育、实施谈心工程,这一切让唐幸重拾自信和梦想。
大学期间,唐幸不仅发展了自己的兴趣,也找到了自己的梦想——留学深造。他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奖学金,在第二课堂活动上总能发现他的身影,在各类学习竞赛的获奖名单上他常常名列榜首。毕业前夕,他同时收到美国密苏里大学、南卫理公会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和阿拉巴马大学等4所大学给其发来的研究生录取函,并承诺为其提供奖学金。目前他在密苏里大学就读,主攻经济学专业。
失利男孩唐幸华丽转身的背后,是学校的励志教育发挥了作用,使学生能够在兴趣和梦想的驱动下更主动地学习、更自信地成长。
学生的状况千差万别,成才的愿望和方向各有不同。对于有学术潜力志在考研深造的学生,学校开放考研自习室,提供免费培训;对于立志到基层服务的学生,学校鼓励大家参加支教和村官考试;对于有创业潜能的学生,学校举办SYB毕业生创业培训班;对于大多数毕业即就业的学生,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落实“领导主抓,中心统筹,系部为主,全员参与”的工作方针,除了把用人企业“引进来”,学校还积极“走出去”;对于特殊群体毕业生,学校建立了包保帮扶制度,助跑“最后一公里”。
特色之三:打造品牌 文化育人
文化是育人的灵魂。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充分利用孝文化名城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精心培育校园文化。
一是以“孝德·大爱”为特色的德育建设。德育作为校园精神文化的精髓,在高校育人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以“孝德·大爱”教育为切入点,创新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模式,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一批优秀学生的涌现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最好注脚。田强同学就是生动的例子。
“能救人一命是我的荣幸。”2011年7月8日,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躺在北京空军总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病床上的田强同学平静地说。
2011年春,在该校信息工程系就读的田强同学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位罹患白血病的小男孩配型成功时,义无反顾千里赴京捐髓救人。捐髓归来后,他又先后捐出了营养费1万元给受捐方以及家乡的寒门学子。田强同学“捐髓救人、捐款助人”的感人事迹,成为社会热点新闻,他被主流媒体誉为“90后最美大学生”,田强同学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孝德·大爱”。田强精神作为校园新生的文化现象,得到广大师生的感佩和认同。学校先后两次被评为“湖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院长张忠海获得孝感市”劳动模范”、“湖北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党委书记王俊和2位班主任老师获得“湖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二是以“责任奉献”为基点的实践活动。在以“孝文化”为载体,“孝德·大爱”为特色定位的校园精神文化引领下,学校师生自发成立了“田强志愿者服务队”;奋发成才、报效社会成为莘莘学子的自觉行动。
目前“田强志愿者服务队”已经成为当地志愿服务品牌,近千名志愿者分成5个分会,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他们看望福利院的孤寡老人、陪智障儿童过“六一”儿童节、到留守儿童学校支教、深入社区开展家电义务维修,街头义务“普法”、为罹患重病的学子募捐。近两年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近千次,募集捐款十余万元,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足迹遍布校园内外。
学校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自觉践行责任。每年暑假,组织优秀学生参加“红色之旅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各系组织社会实践小分队进行分赴田间地头、企业工厂、街道社区开展以“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现状的调查”、“农村沼气建设情况”、“山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等为主题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参与人数1900余人次,评选优秀调查报告200余篇。
三是以“桥牌基地”为平台,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桥牌是一项高雅、文明、竞技性很强的益智活动,它集数学概率、逻辑思维、信息处理、运筹技巧、心理战术于一体。打桥牌不仅能锻炼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而且能够陶冶情操,丰富和指导人生,培养协作、配合与团队精神能力。推广桥牌活动有利于倡导科学文明的课余生活方式,以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活动占领课余文化阵地,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
2008年11月,“湖北省大学生桥牌协会孝感基地”、“孝感市桥牌协会培训中心”同时在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揭牌,并成为孕育该校桥牌文化的摇篮。
学校开设桥牌公选课,成立桥牌协会,在大学生中推广桥牌运动,多次组队参加各类比赛。近年来,该校学生桥牌队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0余项。其中,陈晔、谷禹同学获得2013年全国大学生桥牌锦标赛女子双人赛第二名;姚东、汪立、龚心剑、艾旭同学获得2011年湖北省桥锦标赛青年组冠军;陈晔、王艳同学获得2011年全国大学生桥牌锦标赛女子双人赛第四名。
学校校园文化精彩纷呈,积极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举办舞蹈大赛、英语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大学生辩论赛等活动,形成了与专业互补的“英语周”、“动漫节”等一批社团文化品牌活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