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改”的理由 ——一位教育局长的忧虑(下)
围绕课改进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热点、难点话题,继上期之后,本期我们继续进行探讨。并邀请到问题的提出者任永生对此作总结性评述。
问题8:.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影响好学生的提高,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拔尖人才,改革怎么能有利于好学生发展呢?
薛红岩:传统课堂好学生在学,可他学得疲惫、学得不快乐,只是他的自控能力在起着作用罢了。而高效课堂里,好学生是轻松学会后,教给他人,不仅加深了自己所学印象,更提高了他的交际能力。
当今社会,80%的人会认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因此,改革不仅利于好学生发展,而且还让好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提高了生存技能。
张志博:这是技术层面欠缺引起的问题,但是所有技术问题的背后往往还是观念的问题。所谓的“好学生”不过是成人的一种预设而已。难道从学生时代,你就可以看得出某个学生今后就是国家的拔尖人才吗?恐怕有这种思想的人衡量的标准还是成绩吧?这种思想和标准是一种悲哀!
任永生:小组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尊重差异,利用差异,缩小差距。没有人怀疑小组学习方式对基础差的学生会有好处,但总担心对成绩好的学生有影响。我们思考,什么叫会呢?会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会写不会说,第二层次是会写也会说,第三层次是不但会写、会说,而且还能够把不会的说会了。如果能够达到第三层次,就必须真正掌握知识。所以好学生帮助别人的过程就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问题9:名师出高徒,教师不讲学生能会吗?不讲或者少讲就是违背教学规律。
薛红岩:“名师出高徒”不是“名讲出高徒”!好老师不仅仅是看他讲得好不好,更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
回归原点看问题,课堂该首先考虑学得有效,而不是教得精彩。况且精彩本就不是用话多话少来评定的。
张志博:提起名师,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区别就在于,苏格拉底把自己视为一无所知,他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生为中心,他为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助产婆”。而孔子以大智慧者自居,有问必答,“子曰”就是以“教”为中心的例证。而结果是,苏格拉底之后有柏拉图,有亚里士多德,而孔子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马朝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的结果至多是授鱼,而不讲,则是为了授渔。学习即经历,梨子什么味道,最好自己去尝一尝。
任永生:什么是名师?是不是能讲的教师就是名师?用什么评判名师?什么是真正的教学规律?其实争论讲与不讲不是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是究竟坚持教为中心还是学为中心的问题。我们不是否定讲,只是提倡有的放矢地精讲和点拨。
问题10:现在学生的作业都写不完,还要预习导学案,那不是增加学生负担吗?
李旭山:不要拼盘,不要勾兑,一个导学案可以很简洁,关键是要智慧要艺术。还可以让学生自导。
薛红岩:我并不否认课改之后学生的工作量没有减少,甚至是增加。但是,我敢肯定,之前是要学生被动去做,现在是要学生主动探寻。增加工作量,不等同于增加负担,看心态是乐观主动,还是被动抵触。
张志博:课改的最大功德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生命状态,并且可以立竿见影。从技术层面说,课改需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分层是一个核心词,分层意味着尊重差异,尊重人,所有的事情包括导学案,如果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只能说明课改需要进一步深化,继续努力。
任永生:看似在否定课改流程,实际是没认清课改本质。课改不等同于减负,而是为了达到生命的狂欢。
问题11:现在许多班级人数都很多,怎么进行分组学习?
薛红岩:想必“一拖四”的授课方式大家早有耳闻。在江苏昆山前景教育集团,一个教师,同时带4个班,我想一个班级人数再多也不会大过4个班的总和吧。
张志博:创新无止境,观念一改,其他便不再是问题。分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人多,人多不是问题。真正理解了小组的内涵和价值,人再多,分组的原理还是一样的。
任永生:分组的目的是建立一种学习组织,用组织承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也只有这种形式才能够实现我们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因为人多,我们顾及不了所有的学生,才把学生当做了课堂教学的最大资源,进行分组。
问题12: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刚开始时学生积极性很高,过一段学生就没有新鲜感了,课堂效果不好怎么办?
薛红岩:课改是要改理念而不是形式。课堂评价体制要在变化中不断完善,因为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所以完善是永远的追求。
张志博:评价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激励、点燃与唤醒。教师需要做到的是反思,反思的方式是从反思教学到反思教育,让教学回归教育。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仅仅抓住知识与技能,永远走不出死胡同。
任永生:评价的作用是激发和引导。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只会被兴趣自然淘汰。评价要想到什么重点评价什么,学生最在乎什么就评什么,对不同的学生评价也要不一样,对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期的评价也要不一样。对评价的思维不能偷懒,世上根本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方法。
问题13:有许多爱说话的孩子,平时教师管还管不住呢,分组后纪律怎么保证?
薛红岩:用评价来约束,用集体荣誉感来感召!曾经是一个老师管很多个爱说话的学生,现在是一个爱说话的学生分派在几个“领导”他的小组里,结果可想而知……
韩世文:至于老师眼中的没有纪律,其实就是传统观念下“管”的思想在作怪,他们希望培养的是听话的“顺民”,而不是民主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公民”。
任永生:学生上课说话有两种,没有真正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所以就爱说闲话。小组建设到位,说话就是讨论、研究。老师该管的不是说话,而是在课堂流程、小组建设上下功夫。
问题14:学生不住校,没有时间预习,第二天早上学生抄袭导学案怎么办?
薛红岩:一方面,学生回家有很多自由时间,其实在学校的自习,利用好了,完全不用回家在做作业。
另一方面,能抄的导学案,说明还是一份试题,写不写是没有意义的。导学案要避免习题化,让学生真正从中有所收获。
韩世文:学校是学习的场所,任何能发生学习行为的地方也都是学习的场所。学生不学习、不预习,不要将原因归结为住校与否,而是教师是否让他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任永生: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如何把握时间,尤其对于自控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学生群体来讲,兴趣非常关键。教师要做好兴趣的养成和维护。
导学案到底是什么?面对导学案习题化、可抄性的现象,做教育的我们不去想自身编写导学案的不足,还去埋怨学生抄袭,这不是很可悲吗?
问题15:高效课堂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
薛红岩: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表现为放手,还课堂于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依托于导学案的编写、好的小组建设和课堂模式以及教学流程。
张志博:新课改有三个支点,一是课堂流程的再造;二是小组建设;三是导学案。
从三个支点来看,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厘清教和学的关系,即教师角色的定位;其次是激励、点燃与唤醒学生,那就是动力培植,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会学到学会,从乐学到创学;第三才是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即导学案的问题。因此,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从这3个层面下功夫。
任永生:教师是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者,学生学习感情的点燃者,知识的点拨者,学习条件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真实学情的发现者,科学方法的提供者。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就是教师想着自己的这些定位,去为学生服务。
问题16:展示是高效课堂的外显文化,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展示文化的构建?
薛红岩:展示是调动激情的环节,是发现问题的环节,是群学的具体体现。好的展示是一场无需排练的精彩表演,但是比表演有意义。高效课堂追求生命的狂欢,就主要体现在展示的环节上。
张志博:展示即发表,展示即暴露,展示即提升,展示即评价,展示即成长,可以说不放大展示的课堂将无法承载三维目标,不放大展示将无法解决学生学习内驱力,不放大展示将无法实现“生命的狂欢”。
展示还不仅仅是一种课堂文化。对于新课改而言,从课堂到课程,从小组到班级再到学校管理的层面,持续不断的动力将来自三种文化的打造,一是自主文化,二是展示文化,三是反思文化。因此,“自主、展示、反馈”也不仅仅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律,更是一种管理观念的转变,它将促使学校最终转变过去控制观念下的行政管理方式,通过三种文化的打造形成一种体现人本思想的育人生态。在这三种文化当中,放大展示是让学校教育走向人本高度的关键。
任永生:展示之所以是高效课堂的一种文化,其根本原因就是展示在高效课堂中的地位决定的。只有让学生展示,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才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荣誉感。所以展示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构建展示文化是高效课堂的核心文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