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拾金不昧”到“贴金不昧” □ 江锦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1-12-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每周一是学校的例会时间,值周领导向全校师生反馈上周情况时,总会表扬一些拾金不昧的学生及所在班级。先前听来,感觉还不错,可现在却感到似乎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学校在班级评估中有这么一条:如果某班学生有拾金不昧行为的,报给值周领导核实后可以加分。起初大家都能真正地将拾到的钱物如实上交,为自己班级加分。可是慢慢地,情形有了变化。由于在每周的班级评比中,一般哪班的“拾金不昧”行为多,就能获得本周的流动红旗。由此可见,“拾金不昧”当属明显的加分因素。于是,为了所谓的班级荣誉,各班师生竞相角逐。“拾金不昧”行为相继地由量变发生了质变,有些班级为了加分,即使没有捡拾钱物的,也要创造性地“拾金不昧”,比如从自己袋子里掏钱,自个儿“贴金”,学生可谓充分发扬“克己奉公”、“舍己为班”的精神,老师更会不失时机地夸赞某同学具有集体荣誉感。

  根据相关制度规定,1元钱可以加0.5分,5元钱可以加1分。同学们也变“聪明”了,钻制度的空子,有时拾到几块钱,不像从前那样一次性上交,而是分成几个星期上交,如此一来,每次都可以加分,获得“流动红旗”的概率也就大些。甚至有些老师也参与到加分争夺战中,默认并鼓励学生“灵活变通”地为班级加分。闻之实属可笑,也甚感可悲。

  当学生没机会“拾金不昧”时,就找机会“贴金不昧”,打着为班级争光的名义,感动同学,感动老师,感动校园。为了区区的虚荣,师生竟然“合作亲密”,这让教育情何以堪?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余干县第六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