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让学生绽放智慧光彩 □ 本报记者 翟晋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1-12-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

  日前,“让学生享受学习,让教师享受课堂”——“新课程有效教学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暨经验交流会”在内蒙古通辽市举行。来自内蒙古、辽宁、河北、山东、广东等省市自治区的数百名教师和校长代表、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作为会议承办方,通辽十一中举行了25节公开课展示活动。记者看到,每个教室里都挤满了听课的人。在通辽十一中刘海涛老师执教的八年级语文课上,学生人手一份导学单,其内容简明扼要,却抓住了主要问题,而并不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刘老师让学生在导学单的提示下充分预习,然后自主合作学习,接下来进行小组展示,每个学生展示完毕时,都会问班里其他学生“有质疑或补充吗”,这时有疑问的学生会提出异议或补充。教师很少打断学生,而留给他们比较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只有当学生辩论得不可开交,问题无法解决时,刘老师才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或进行点拨、总结和补充,让学生拨云见日,豁然开朗。有时学生还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和自己不同的看法,学生表达自己的质疑时非常自然,似乎是由自己对问题思考而来的,而并无标新立异或哗众取宠之感。

  这节课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充分思考、提问、质疑、讨论,乃至容许和鼓励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挑战,是这节课留给记者的最深印象。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在中国当下大多数课堂中并不多见,而这恰恰是学习最核心的要素,是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与刘海涛老师的课注重学生的思考和质疑相比,耿淑萍老师的英语展示课则更突出了学生的自主表达和课堂气氛的生动活泼。这节课可以说是由师生合作,共同完成的。整节课基本是由学生主持,但教师并非置身其外,而是时时关注着学生,察言观色,适时辅助学生。这节课学生不仅有激烈的小组讨论,精彩的情景表演,流畅的朗读和对话,还合唱了优美的英语歌曲。课堂气氛热烈而不夸张,活泼而不失秩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这节课与其说是教师在教,不如说更多的是学生在学。或者说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精彩的课堂获得了与会教师和专家的热烈掌声。

  “通辽十一中的课进步太快了,教师肯于学习、善于创新;学生展讲精彩,活动有序;课堂结构严谨而富有特色。”因课改而小有名气的内蒙古乌丹五中校长赵国军,在听了通辽第十一中学付振宇老师的数学课后说道。

  改变教师:从小课题研究入手

  课改以前,通辽十一中的课和其他许多学校基本一样:教师苦口婆心,很多学生却无动于衷,兴趣缺失,厌学失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邹丽辉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缺乏研究,缺乏教育的智慧。“没有智慧的教育怎能有创造的幸福,没有智慧的教学怎能有成功的体验?”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副校长孙淑芬介绍说,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使教师从原来的教书匠向新课改背景下的“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转变。

  首先是确立小课题,明确研究方向。每学期开学初,教师专业发展中心组织各学科备课组,确立本学科“368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中的关键问题,作为小课题,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如:语文组确立了“提高问题三单实效性”、“语文学科368课堂如何保持语文本色”等小课题。

  “问题即课题”,问题来自教师中,使每个教师更加明确研究的方向,变过去的“被动应战”为“主动出击”。“老师们都爱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跟大家交流,切磋解决的思路,分享成功的喜悦。”孙淑芬说。

  这些小课题的开展改变了教师对教育教学和课改的看法。

  李雪娇是一位有14年教龄的青年教师,多年来作为语文教师,她和许多年轻教师一样,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仔细斟酌每一句话,课堂上她激情四射,妙语连珠,希望能够以此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而学生似乎也只有刚入学的一段时间被她深深吸引,其后的两年多就“波澜不惊”了。

  慢慢地李雪娇的热情被平凡疲惫与无奈消解,幻想着的精彩也似乎渐行渐远。

  后来,伴随着学校小课题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行,李雪娇开始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入反思,“以前我们对传统教学驾轻就熟,不愿改变,就像商人不肯放弃利润,基督教徒不肯放弃十字架一样,我们特别迷恋讲台,热衷于统治课堂。”

  如今李雪娇早已告别以往的“圣坛”,走到了学生中间。她开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让他们学会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设计精彩的训练和展示,让他们能力提升,爱上了学习。“孩子们忙碌起来了,我们可以放手了,成为了共同学习的引领者,参与者,最有耐心的倾听者,我们的表情不再严肃,常常是情不自禁地绽放着笑容。一节课下来,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疲惫不堪,而是感到轻松愉快。”

  在学校的积极引领下,走在课改前线的李雪娇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蜕变,实现了教育人生中的一次华丽转身。

  有类似经历的教师在通辽十一中还有很多。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堂教学改革最受益的还是学生。

  “自主学习,使我养成了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九年一班学生曹佳懿说,“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开始对一些问题自己思考。自主学习是对我们多方面思考问题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八年二班学生崔浩宇说,这种课堂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口才,同时也提高了自信和交际能力。

  九年四班学生于蕾以前是一个爱脸红的小女孩。在众人面前不敢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这使她一度自卑,内心纠结。

  课改彻底改变了她的内心世界。“课堂讨论给予了我们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让我们每个人都觉得放松。”于蕾说,“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也锻炼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听说能力,克服了自卑,增强了信心。”

  “新课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没有旁观者,差生的概念被淡忘,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了,参与面更广了,他们不再受束缚,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了,而且唱起来了,跳起来了,演起来了,无拘无束地绽放着自己,每个人都进入了角色,每个人都绽放出智慧的光彩。”李雪娇说,学生在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同时品质和智慧也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经过全校上下齐心协力,我们的课堂让师生尝到了甜头,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变了:读书声、研讨声、质疑声、抢答声,声声入耳,自学、互助、探究、展示,事事入心。”通辽十一中副校长吴丽丽说。如今学校课堂内外,积极展示的身影多了,参与课堂学习的人多了,学生们学习轻松了、性格活泼了、知识学活了,求知欲,表现欲也被激活了。操场内、讲台上、黑板前,学生或写或讲,积极投入。学生各方面能力增强了。

  

  后记:与会的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杨春茂,在听课之后对通辽十一中的课改给予了肯定,认为通辽十一中在校长王佩泉的带领下,通过课改“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学习非常快乐”,是“真正按照教育规律办学,突出了素质教育”。

  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通学校,在当前中考压力下,能够勇于进行课改并取得这样的成绩,需要学校领导层和全体教师付出艰苦的努力。会议期间王佩泉也和其他老师一样忙得脸上常常冒汗,他患有糖尿病,每天必须随身带药,看到吃饭前他给自己注射胰岛素的情景,令人不禁心生敬意。按理说从教育局副局长退下来的他不必如此辛苦,可以和大多数校长一样,工作上过得去就行了。然而为了“让学生真正获得成长和幸福”,他还是坚持推进课改。“这几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让我们坚信,课改一定会为学校的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王佩泉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