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长上课是个“大动作” □ 徐宪青 汪重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1-12-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日,读了有关福建省大田县课改的报道,发现一个“振奋人心”的观点——课改是否成功,关键在校长。

  “让校长上课”,在其他地区也进行过,但大多都流于形式,成为“作秀”之举,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大田县却看中这一抓手的重要意义,在区域课改整体推进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看来,这样“自上而下”的改革推进方式,已成为继续推进课改并取得实质性突破的重要途径。

  回想课改之初,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但随后的评价却让老师们无法“坦然”。期末,考核的依然是冷冰冰的分数与排名。校长、局长们这一教育行政管理群体对新课改的“冷漠”,实质上是造成10年课改在很多地方和学校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深层原因。

  近几年来,教育界兴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教学模式热”,但真正取得“大面积丰收”的区域又有多少?很多地方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收成更是少”,一线教师的课堂行为要遵循固定的流程,评判员则是学校领导及上级教研部门工作人员,而校长们、教研员们又不“率先垂范”,只会“空口说教”,甚至“横加指责”,老师们能不厌烦吗?

  《说文解字》上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上级领导实施起来了,下级工作人员才能效法。实质上,“让校长上课”就是一种小范围“自上而下”的改革。校长们不只是“行政领导”,还是“思想领导”,更要“行为引导”。这样,课程改革必然会大大向前推进一步,走出困境,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作者分别系河南省林州市茶店乡第一初级中学、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乡六中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