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 让兴趣更浓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1-12-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宁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生1:这段文字,作者写得很随意,可在不经意的言语中,透露出“不宁静”的端倪。作者在现实中,生活不轻松,不自由,有太多的东西要去想,有太多不愿去做的事必须去做,有太多不想说的话又必须去说。如此不自由的生活、辛苦压抑的日子、不清静的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令人委屈难受的生存境遇,实在有悖于所向往的自由、清澈、明净、恬淡的生活。所以自己心里不平、不顺、不安、烦躁、焦灼而“颇不宁静”。

  生2:对生存环境的不满,对现实混浊的厌烦,对生活圈子的不称意,含蓄地表达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失意和苦闷。心目中的一种理想生活和生活中的不理想,形成一种无形的矛盾,纠结、压抑在作者心头,只能做暂时的排遣,不过最终还得去无奈地面对和承受。

  生3:作者“颇不宁静”的原因比较复杂,作者并没有明说生活中究竟是哪些事、什么话、何种际遇让自己这几天感到不宁静,觉得心烦意乱。但我们从字里行间可感受到有失意、有愁闷、有悲凉、有不满、有愤激、有向往、有无奈、有淡然,这实在是有笔力。恐怕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情绪的时候,正是因为它表达了人类共同际遇、共同心理、共同情感,文章才紧扣不同时代读者的心弦,才会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

  师:同学们重视从文本语言出发,并融进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进行探究,读出了“自己”,读出了“普遍情感”,应该说是真正领悟了文本的真意。

教学反思

   对文本的解读,重在学生自己的生活、思考、经验、情感的投入。投入以后,自然而然有一些新的认识和体悟,而不再用自己的“解读”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辖制学生的视野,封闭学生的体验。也许学生的认识没有那么“正统”,没有“时政”倾向,但如果合情合理,符合人类普遍感情,那就是独特的、鲜活的,甚至是深刻的。

  (四川省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 伍阳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