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是教育文化的重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接1版)

  培养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

  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是一个人心智发展程度的标志,学习最核心的任务是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尽管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但当前很多学校对这些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翁牛特旗的课改强化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努力增加课堂的思维含量。教师鼓励学生预习时深入读书,深入思考,自主生成问题,并不断梳理这些问题。在交流研讨中,鼓励学生评价、质疑,发问,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把提问题的能力作为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中的重要指标。

  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从传统课堂上单纯的记知识、背答案,转变为自主思考,相互交流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一个充满思维碰撞、观点交换、思想借鉴的过程,它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收获的是合作的体验、集思广益的经验和方法,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陈士良说。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变互动,学生就某一问题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就不同的观点与教师、同学展开争辩。”乌丹六中邢晓茹老师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过程、表达的逻辑顺序,关注学生对生活、自然、社会的感受与认识。”

  在翁牛特旗很多学校的课堂上,记者看到教师给学生创造更多思考、发问的机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无论是在预习中还是在交流展示中,教师都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敢问、善问,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生成问题。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但能够让学生学会思考,同时也使下一步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更有针对性。

  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课堂上提问题的多了,思维活跃了。但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少,思维含量不高。

  为了避免课堂中问题的肤浅和泛化,翁牛特旗教育局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的问题必须有思考的价值和必要,并且有解决的可能。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提炼有价值的问题。

  “有了这些问题和学生不断生成的问题,学生的思考就能走向深刻。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思维含量,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陈士良说。

  把学校打造成一个精神特区

  学习共同体真正构建起来以后,课堂就有一种超越性,不只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人格和精神。教育首先是培养完美人格,让学生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做人。

  陈士良认为,学习共同体的关键在于它的文化建设。这是一个团队最内在、最深层、最隐性的东西,即团队所隐含的生态环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群体精神。“我们进行的学习共同体建设,旨在为学生创建一种文化生态的学习环境。它关注师生间的心理相容与沟通,强调自己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协作,支持开放的交流和对话。”

  学习共同体的文化建设,首先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理解、宽容、阳光的心态,消除自私、封闭、阴暗的心理,让学生懂得爱与责任,懂得相互滋养与呵护。以前发言的少数学生只代表自己,其他大多数学生只会产生自卑。现在一个学生发言精彩,其他学生也为他高兴。一个学生发言有疏漏,其他学生会帮他补充。

  其次是合理的评价。“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得几分是次要的。评价要指向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学生的生命成长对接,特别是真正促进学生精神的成长。”都玉茹认为,有的学校课改走不下去,正是因为评价和课改本身背道而驰。

  乌丹镇中心小学辖区内共有14所小学,近年来在德育方面效果显著。“教育首先是教会孩子做人,以往的学校德育往往高、大、空、远,没有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总校长傅国民说,“如果一个学生连妈妈都不爱,如何热爱国家?”针对很多学生缺乏对父母尊敬和体谅的问题,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弟子规》,每周一节课,并让学生每天说一句孝敬父母的话,做一件孝敬父母的事。这一活动在一些村子里产生了很大反响。杨家营子村委会还请傅国民为全村农民宣讲孝敬父母的美德,并开展孝心村建设,村风发生了很大变化。村里原来有一个虐待父母的“无赖”,在自己孩子的影响下,他认识到如果自己不孝敬父母,将来自己的孩子也不会孝敬自己,后来慢慢变得孝敬父母了。

  辖区一些学校推行亲子读书,慢慢地所在的整个村子都被带动起来,原来经常发生的打架斗殴、邻里纠纷现象大大减少了。由于学校参与乡村建设产生的显著效果,旗政府特意为傅国民录制了美德大讲堂视频,在全旗播放,影响和带动了更多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要把学校打造成一个精神特区,让学生快乐地享受学习和成长,而不是将其视为监狱,或仅仅把学习看成是升学的敲门砖。“我们的学生真的比以前快乐了。”傅国民对记者说,“有欢快的笑声,优美的琴声,嘹亮的歌声,琅琅的读书声,我认为这就是一所好学校。”

  教育:指向孩子的生命成长

  在翁牛特旗蒙古族小学的英语课上,记者感到了轻松快乐的气氛。课前在轻松活泼的音乐声中,孩子们先跳了一段快乐的自创舞。课上,教师让学生用肢体动作表达单词的含义,比如当老师说到jump(跳跃)这个单词,学生就在座位旁边跳一下,说到by bike(骑自行车),学生就模仿骑自行车的动作。学生还将单词编入歌词,并配上优美的蒙古族音乐进行演唱。

  这节课的大多数时间,学生都是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所有学生都很兴奋地参与进来。在游戏和演唱等活动中,学生的口语得以充分练习,因此他们的口语都很流利,解决了哑巴英语的难题。

  “让学生用不同的游戏方式学习,他们可以记得更牢。”校长代钦对记者说,他们根据民族小学的特点,通过课改让学生获得轻松快乐的学习体验,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这样轻松快乐充满动感的课堂,让记者感到了生命的律动。

  “当我们把教育目标指向孩子的生命成长,指向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终极关怀,我们的学习就必然要走向一种文化生态的学习环境,这是我们构建生命化课堂的核心。”都玉茹说。

  陈士良认为,在近年来的课改中,他们最大的收获是通过一种教育文化的重建,“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而且为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找到了依托。”

  “我们搞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想让我们这个地区的孩子换一种活法。”刘志宏说,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引导孩子们脱离过去那种“死读书”、“读死书”、“一生为读书所累”的现状,引领孩子们去追求更为丰富的精神生活,做一个具有丰富灵魂的人,以“塑造丰满的人性、达到人性潜能所能达到的美好境界”。

  后 记

  翁牛特旗通过积极探索实施新课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全旗教学质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得到大幅度提升。“这是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国家督学成尚荣如此评价翁牛特旗的课改。

  课改必须凝聚人心和力量。翁牛特旗的教育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内发生显著的改变,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旗党政领导重视教育教育局长经常走进课堂,这些都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播。形成文化才能走得深,行得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