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回归朴素与普适 □ 本报记者 翟晋玉
□ 本报记者 翟晋玉
“现在中国的基础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不朴素,研究的方法不普适,形式的东西太多,表面的文章太大。”在日前举行的“全国讲学稿研究会小组合作教学交流会”上,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杨启亮教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杨启亮指出,教育应该回归朴素与普适。“回归不是倒退,而是要适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培养心地善良、身体健康、思维灵活、自食其力的人。”
杨启亮说,当前中国的基础教育课业负担非常繁重,学生没日没夜地拼命学习,几乎没有时间玩。“所以他们一到大学,就力求把失去的童年找回来,于是拼命地玩。现在的大学校园成了游戏的天堂、恋爱的摇篮。”
这种由教育的“严进宽出”所导致的普遍现象已成为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病,而这一现象产生的历史其实并不太长。杨启亮以他的亲身经历为例作了说明,50年前他上学时每天只上半天课,作业很少,考试也容易,但也能分出高下。“现在考试太难了,把考试难度降低一半,我们的孩子都很优秀。”
杨启亮认为,考试太难的原因除了竞争激烈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命题者钻牛角尖,甚至故弄玄虚。如今的一些语文考试都快成猜谜语了,不仅学生看不懂,有时候连文章的作者都看不懂,一些作家甚至根本考不及格。
“高考只是高等教育的起点,不是基础教育的评价标准,基础教育的标准是培养合格公民。”杨启亮说,中国当前有句话影响深远,“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让孩子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很多学生自杀、犯罪现象。中国历史上从未像现在这样产生如此多的因为无法承受学习压力而自杀的现象,孩子们被大人驱赶着去参加竞争,被大人折腾和折磨得疲惫不堪。
“这种教育甚至让学生连基本的身体健康都失去了。”杨启亮说,目前中国教育太忽视学生的健康体魄了。日本的孩子在寒冷的冬天穿短裤在户外活动,中国的孩子则被包裹得严严实实,感冒发热成为家常便饭,甚至一些孩子在跑步时晕倒,中国儿童已成为温室里脆弱的花朵。
杨启亮认为,中国的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却在起跑的高等教育阶段输得很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没有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没有产生教育大家,这难道不让我们进行认真的反思吗?问题出在哪里?”
在杨启亮看来,问题首先出在我们对基础教育的定位错误。基础教育的任务不是选拔“尖子”,而是为所有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潜力,而不要对学生进行“雕刻”,一雕刻大学就没活儿可干了。
“在基础教育阶段,机会均等在先,差别原则在后。”杨启亮强调,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拔尖、你争我抢是荒唐的。“我们常说‘为了一切学生’,然而实际上却主要为了能考上大学的学生服务。考职业学校的学生、直接就业的学生,我们为他们打基础了吗?”基础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平民教育。如陶行知所说,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而是做人中人。
杨启亮认为,要实现机会均等和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就必须优先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教育。日本北海道的一个渔村只有一个上学的孩子,为此村上的小学一直没有拆,每天有7个教师给他上课。在当下中国,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教育要解放师生,让他们获得自由。“没有自由何来创造力?要把学生手上的镣铐打开,同时要尊重教师,对他们少一些干扰,少一些无意义的评估,解放教师才能解放学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