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的新开始 雷振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距离2012年还有3天的时候,千呼万唤的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终于出台了。这是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喜事。众所周知,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只有有了“标准”这杆秤,教师对“教学”才有底气,才能明白“教什么”,“怎么教”。

  2001年,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展。10年的改革实践中,极大地促进了一线教育工作者思想观念的转变,引导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得到了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应该说,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以学生为本”、自主合作探究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那么,为什么还要继续修订课程标准,正如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的,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的地方。如有些学科容量偏多,难度偏大;有些学科具体内容体现循序渐进的梯度不够;相关学科、学段间的衔接有待加强等。而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要真正响应公众对教育的诸多期盼,去除不适应发展需要的体制痼疾,真正建立有中国特色、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为什么要课改?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改变过去“教学大纲”规定过细过死的情况,改变过去教材“繁、难、偏、旧”的缺点。欣慰的是,这次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比如直接删去某些过难的内容,降低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求,低、中年级适当减少写字量,等等。

  从“难”到“易”,不仅仅是一个字的变化,更是真正从教育实际出发,从学生出发而做出的调整和变化。事实上,与很多国家相比,中国同等年龄的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学的东西不可谓不多,以至于我们的小学生掌握的知识,相当于一些国家初中生掌握的知识。这是一种夸耀的资本?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看似牢固、丰厚的知识背后,是创新的匮乏、能力的欠缺乃至对学习的极度厌恶。

  教育不是压抑孩子的天性,而是让他更为活泼、自然地生长,教育不是遴选优等生的敲门砖,而是为了让所有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教育不是让孩子“苦读”,而是让他真正在这里找到人生的方向。

  新的学期,让我们沉下心来,重新出发,给孩子一个新的开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