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院校研究 推进我国现代大学管理科学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2-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进入21世纪,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对我国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管理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同时,高教法赋予了大学办学自主权,需要自身开展创造性研究。面对这种情况,2000年,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全国首家院校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展院校研究。经过10多年的努力,以刘献君教授为首的该中心成员身体力行,引领着中国院校研究从“初步形成”走向“规范发展”。院校研究的开展,不仅在推进我国现代大学管理科学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一大批院校研究人才,而且带动了学科建设,开辟了高等教育研究新领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

    在提高认识中起步

    院校研究开展之初,针对什么是院校研究,院校研究与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有什么区别,院校研究的意义何在等一系列质疑,中心从对院校研究的研究入手,推动高校认识其意义,重视开展院校研究。

    首先,学习美国院校研究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的院校研究。中心组织教科院师生,翻译了10多部美国院校研究书籍和大量论文,认真学习研究。2002年,刘献君、赵炬明、陈敏三位教授在《高等教育研究》上联合发表了我国首篇关于开展中国院校研究的论文。此后,中心的老师们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明“院校研究是自我研究、管理研究、咨询研究、应用研究”,“院校研究通过系统收集资料,科学分析资料,为学校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等观点。中心主任刘献君教授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院校研究的意义,即“如果把一所大学比喻成一辆汽车,领导是驾驶员,院校研究就是这辆车的仪表盘”。

    其次,通过建立学会,搭建研究交流平台。2003年,该中心组织了一批高教研究者和高校管理者,在甘肃天水召开了我国首次院校研究研讨会,并筹划成立中国院校研究学会,将“促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高校的科学管理”作为学会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2007年5月,国家民政部门正式批准成立中国高教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华中科技大学为理事会的会长单位,刘献君教授任会长。院校研究会通过召开学术会议、举办培训班、创建中国院校研究案例库、设立院校研究网站、推动高等教育刊物开设院校研究专栏等多种方式,搭建研究和交流平台,在全国推动院校研究。为了让院校研究能更广泛地在各个地区开展,院校研究会积极鼓励和推进各省成立院校研究分会。2009年10月,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成立;2013年4月,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成立。院校研究分会吸引一批大学校长积极参与学会工作,活跃了院校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的院校研究机构被批准为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再其次,举办校长培训班。开展院校研究,关键是要提高学校领导的认识。十多年来,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多次举办校长培训班,以课程学习的方式,一方面讲授院校研究及高等教育学理论,另一方面请章开源、曲钦岳、母国光、杨叔子等国内著名大学校长授课。华北电力大学、陕西外国语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海军工程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吉林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数十所大学的领导通过学习后,运用院校研究理论,指导本校实践,使学校发生了深刻变化。

    此外,该中心还通过编写教材,在研究生中开设相关课程,培养院校研究人才。2008年,中心编写的我国首本《院校研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成为各高校研究生用教材。与此同时,推动一些高校在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等研究生专业开设《院校研究》、《高校战略管理》等课程,培养中国的院校研究人才。

    从机构组织、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各个方面努力,院校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高教研究者和管理者参与,研究界逐渐将眼光转向高校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重视对微观问题的应用研究,管理者们也开始有意识地为决策寻找理论和数据支撑。中国院校研究已初步形成并初具规模。正如原教育部门领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所言:“院校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研究领域,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方面应大有作为。”

    在专题研究中突破

    院校研究开展之初,由于种种原因,起步十分艰难。中国院校研究会会长刘献君教授综合大家的意见,提出“以专题研究为突破口推进院校研究”。作为院校研究的重要内容,专题研究容易入手且容易取得成效,而高校管理者面对大量的管理问题,也有此方面的研究需求。

    首先,以华中科技大学为研究对象,开展校本研究。作为学校的院校研究机构,该中心积极完成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交给的研究课题,充分发挥决策咨询作用。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实施“985工程”建设总体规划(2010-2020年)等项目的调查、分析、文本撰写工作主要由中心成员完成;对各职能部门提出的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心列成课题印发,鼓励师生开展研究。与此同时,还以专业的敏锐,对观察到的问题主动开展研究,撰写研究报告,供学校领导参考。如“校机关工作作风研究”、“校、院两级人事分权研究”、“教师收入分配研究”等等。此外,还通过举办研修班和创办《院校研究简报》、《院校决策参考》,在校报上撰写文章等,阐述对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思考。

    其次,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展专题研究。中心定期组织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每次研讨会,走在学术前沿,抓住中国高校管理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例如,2006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针对“为什么高校战略规划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问题,选择“高校战略管理”作为会议主题,倡导高校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开展战略规划,提出在战略规划中,要把握“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的主体”,“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学校的核心战略”,“将经费的筹措、规划放在战略管理的突出地位”等观点,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空军预警学院蓝江桥院长,通过参加研讨会,运用战略管理方法,提出了“突出信息化,强化大预警”的发展战略,成功拓展了学校的服务面向和发展空间。对此,他深有感慨:“院校研究对学校的办学顶层设计、发展战略选择、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都起到了支撑性作用,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全方位的推动作用。”西华师范大学校长陈宁教授感叹说:“我每年要参加很多会议,但只有一个会议,我是自己主动要求并且坚持每次都参加,那就是中国院校研究年会。因为每次会议都有一个很显著很及时的主题,而且每参加一次会议我都能获得大量有用信息,这些信息促使我对学校的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的思考并给我很大的启发。”

    再其次,通过管理咨询推进专题研究。10多年来,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刘献君、张应强、别敦荣、余东升、陈廷柱等教授,身体力行,带领师生应邀到青岛大学、辽宁科技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40多所院校,与其领导和院校研究人员一同研讨和制定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另外,到部分学校为其发展的某些问题进行咨询,并结合其发展实际作专题学术报告。10多年来共对全国400多所大学进行了管理咨询,对这些学校的发展,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2011年初,河北科技大学党委专门发来感谢信,感谢刘献君教授所领导的课题组为该校制定了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信中说:“学科规划专家立足学术前沿,站得高、视野广……制定的规划是引领我校未来十年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纲领。”

    此外,中国院校研究学会还根据高校发展的“类特色”,组织同类高校在研讨中明晰问题,相互学习并探讨发展之道。如2012年在广东嘉应举办的“办学特色与地方院校发展论坛”,聚集了30多所地方院校,研讨地方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发展问题,院校领导参与踊跃。2013年5月,学会又组织国内50多所院校,在宁波召开了“建设‘教学服务型’高校研讨会”。会上,众所大学的管理者对“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定位、内涵外延以及发展目标与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成立了“教学服务型”大学联盟和地区协作组,围绕高校管理与发展的关键问题集中进行谋划和分析。

    在规范发展中提高

    现代大学管理必须建立在充分获取信息、数据的基础上。数据的缺失是中国院校研究面临的极大瓶颈,推进各级各类高校管理数据库的建设一直是中国院校研究面临的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2011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现代信息技术与院校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刘献君教授提出,中国院校研究要从“初步形成”走向“规范发展”。其目标就是“以院校研究信息系统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院校研究,使之逐步走向规范化。”

    首先,努力推进院校数据信息系统的建设。一方面,组织与会代表讨论,形成了《关于建设“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数据系统”并逐步开放相关信息的建议书》。该建议书及时送达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并在有关刊物上刊发。另一方面,努力推进各高校建立分析数据库。应对院校研究人员对了解和学习数据系统设计的强烈需求,2012年4月,在江苏常熟举行了“院校研究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用学术研讨会”,邀请一些信息管理系统做得较好的高校介绍经验,并现场观摩了常熟理工学院的“决策支持管理信息系统”。这次会议推动了院校研究部门与信息部门之间的合作。

    其次,加强院校研究人员运用与分析数据的方法培训。2012年暑假,中心与美国海外华人院校研究会合作,在杭州举办了“大学数据系统设计与分析”院校研究培训班,邀请多位在美国高校从事院校工作的资深专家主讲。培训期间来自54所大学的100多位院校工作人员足不出户,认真聆听,热烈讨论,收获颇丰。随后,2013年7月又在昆明举行“院校研究数据分析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研讨会,逐步推进院校研究数据库的建设以及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与运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