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凝心聚力 全面推进学校科学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3-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06年11月,国家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被誉为我国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211工程”。2013年8月初,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通过了国家验收。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的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全面推进了学校的科学发展,不仅引领区域高职教育发展,推动省域高职教育发展,更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办学水平提供了宝贵借鉴。为充分了解学校的具体建设情况,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蔡泽寰教授进行了解读。

    笔者:2013年8月初,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通过了国家验收,请问蔡院长对此有何感想和看法?

    蔡泽寰:我校通过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建设的国家验收,全面展示了我校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上所取得的成绩,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里程碑,也是学校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起点。我校的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不仅是为了通过验收,更是为了带动学校深化改革,提升学校建设整体水平,全面推进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笔者:请蔡院长谈一下学校为了通过验收都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及成效。

    蔡泽寰:我校骨干院校建设的内容共有10个一级项目、88个二级项目、368个三级项目,整个建设项目预算资金为8000万元,实际投入8652.26万元。其中4项改革成果,分别荣获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

    项目建设的具体举措以及所取得的成效,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了“三会”模式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学校扎实推进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学校层面成立了政府主导的“合作办学理事会”,院系层面成立了行业(区域)主导的“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专业层面成立了学校主导、校企参与的“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形成了“三会”模式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以市长为理事长的合作办学理事会,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优化了办学环境;发挥行业(区域)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的作用,行业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办学;实行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系院长)负责制和双专业带头人制,实施实体化专业自主运行管理制度,建立专业核心指标考评体系。随着专业实体化改革的推进,专业与企业的合作日益紧密,校企“双主体”共育人才的机制基本形成,专业与企业实现了共同发展。

    二是专业内涵建设实现了五个提升。

    其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创建了“三对接一贯穿”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与地方产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课程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三级平台”(“通识能力”、“专业通用能力”和“专业特殊技能”)教学模式,以及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他方为中心,实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通过上述举措,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学生年终就业率达到98%以上,专业对口率80%以上,企业满意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其二,实践教学环境不断优化,提升了育人功能。按照“校中厂”模式,建成一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初步形成了“三融合”(产权融合、领导班子融合、师资队伍融合)基地运行模式;校企共同开发实训项目82个,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达到80%以上。新建了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重点建设了8个“厂中校”,建成一个湖北省高校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了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行课外开放实训预约制、顶岗实习教师驻岗和领导巡岗制,实现了两个全部和一个90%的目标,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其三,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基本形成,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五大工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技能人才引聘工程、“132”人才培养工程、“双青”培养工程和师德建设工程),从企业引进、聘用兼职教师,建立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和技能名师工作室,开展了“定标准、说课程、讲课评课、教学比武”活动等,教师结构日趋合理,教师业务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幅提高,基本实现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兼互补”的建设目标。

    其四,专业得到快速发展,提升了社会影响力。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形成了适应“一个龙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六大支柱(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体系;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用得好,留得住”的高质量人才,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襄阳正大、神龙公司、金鹰轨道公司等企业,与我校进行订单培养,其规模不断增长,订单培养的学生已经成为企业骨干。

    其五,“以爱为核心,以职业为切入点”的素质教育,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我校始终坚持以大爱理念引导师生,以大爱之德感染熏陶师生,以大爱之心培育学生,以大爱之举关心帮助学生,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大爱”品牌文化;构建“四位一体”【由专业研究室主任、专业课教师(职业导师)、公共课教师(德育导师)、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班级管理团队】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系统设计学生校内学习、假期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实训期间的素质拓展训练内容。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96项,237人次获奖,其中获得国家奖项8项,省级奖项64项。获得市级及以上表彰500多人次。

    三是建立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和机制。

    其一,建立了教师主动服务社会的激励机制。将社会服务作为教师的额定工作量,并作为绩效考核、评先评优、职务晋升评聘的必要条件,对社会服务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构建了人人参与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激励制度。

    其二,搭建了社会服务平台,为教师社会服务创造条件。建立了襄阳市大学科技园等5家市级创新创业中心,校企共建了鄂西北动物疫病检测中心等5个技术服务基地,成立了专利技术研究与孵化中心等13个校级研究机构,为教师社会服务搭建了载体。

    其三,主动开展社会服务,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通过校企共同开展技术改造与革新、农技推广与创新、就业创业培训、对口支援和国际交流等方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笔者:蔡院长您觉得学校最具特色的发展方式或者举措是什么?

    蔡泽寰:我校的特色发展主要包括三大方面。

    一是构建“三会”模式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引领与区域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

    我校发起成立的两个区域性职教协作组织和第一个合作办学理事会,为区域现代职教体系建立了交流协调工作的组织平台。在校企合作方面,建立了合作保障、利益驱动、内部管理、质量保障监控等机制,使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技术研发、在职职工培训等方面,实现了对接。我校“三会”模式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果,引领区域及援建学校的内涵建设和发展,扩大了职教发展的受益群体。

    二是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带动区域中高职协调发展。

    在市政府的领导和市教育部门的指导下,我校牵头与襄阳市各县(市、区)、中职学校,成立了襄阳市第一职业教育联盟,在政策环境、办学资源共享、人才培养衔接、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等中高职衔接的关键环节上,进行了实质性探索,为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积极探索专业实体化建设,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进程。

    我校积极探索专业实体化建设,建设以专业为核心,集教学、生产、研发、服务功能一体的实体化专业,有效整合社会办学资源,校企深度合作,互惠共赢。同时,在牵头鄂西圈高职教育联盟建设中,主要开展了专业共建、学术交流、基地共享、人员互派、联合研究等工作。

    在湖北省经信部门的领导下,由我校牵头,以湖北汽车产业为纽带,联合省内7所高职、11所中职和6家汽车产业的代表企业,发起成立了湖北汽车工程职业教育集团,我们将通过深化校际、校企合作,提升汽车专业群服务汽车产业群能力,构建现代汽车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湖北汽车产业和汽车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合作共赢,打造湖北汽车产业职业教育品牌。

    笔者:学校有什么值得其他地方高职院校学习借鉴的地方?

    蔡泽寰:我们总结了一下,这主要体现在项目建设的五大示范作用与五个层面的辐射效用上。

    先说一下五大示范作用:

    “三会”模式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开创了职业教育新思路;

    “三对接一贯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在全国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实体化专业建设新模式,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探索新途径;

    “四位一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为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样板;

    教师主动服务社会的工作机制成为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不竭动力。

    而辐射成效体现在六个层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