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起航赴远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大门全景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教学大楼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图书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84年的山西矿业学院阳泉煤炭专科班,它与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同步,不断发展壮大。1986年更名为阳泉煤炭专科学校,2001年增挂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并开始本科教育。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学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4年,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设立山西工程技术学院,至此,山西再现煤炭特色本科高校,阳泉结束了无本科院校历史,学院是跻身山西23所本科序列的第5所工科院校,一所崭新的现代化本科院校矗立在三晋大地上。

    学院的办学目标定位于立足阳泉,面向山西,辐射全国,为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主动适应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培养生产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将学院建设成一所以工为主,煤炭特色鲜明、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地方应用型大学。

    学院秉承“崇德尚能,行知合一”的校训,发扬“勤奋、严谨、团结、进取”的校风,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全面推进内涵建设,努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13年顺利通过了省级文明单位的验收。

    目前,校园占地面积1105.49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5.7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570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68.43万册,建有较为完善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经过30年的发展,学院在与地方经济社会结合过程中,为山西煤炭转型发展培养了大量生产一线技术技能型高级人才。目前,在山西省109个产煤县的煤炭副县长中20%是该院毕业生。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619人,专任教师328人;副高及以上职称122人,其中教授22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253人。现有8个系、2个教学部和继续教育培训部,12个本科专业,20个专科专业。学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煤炭行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已经逐步形成以工为主,经、管、法等协调发展,煤炭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

    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学院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和教学管理等全方位入手,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和煤炭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注重“扎实基础”与“熟练技能”相结合,不断开拓创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培养方案上,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注重对学生全过程、全方位的培养教育。在课程体系上,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结合区域资源型经济发展和工程实际,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使专业教育与学生就业能力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对接,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学院现有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

    在培养方式上,探索公共基础课分层教学、公开教学和计算机课证融通教学改革。针对学生专业目标和社会人才需求,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可按照企业要求,调整教学计划,采用“订单式”、“定制式”、“加筋式”、“回炉式”等方式培养。多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煤炭主体及相关专业就业率达到97.6%。是山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在评价体系上,兼顾学生全面成才和个性发展。以企业人才标准为参照,建立完善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毕业生“双答辩”制度。坚持德育答辩工作8年来,初步形成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全面提高与个性发展有机统一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得到师生和社会一致认同。

    在教学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过程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成立了由企业行业专家参与的校系两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进行论证决策;成立了由教授博士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落实民主决策,教授治校,专家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组织退休老教授听课、评课,督导教学各环节,帮助青年教师提高职业素养;学院重新修订教学管理制度,创造条件为教师提升搭建平台,确保教学中心地位,实现教学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学院统筹安排实践教学资源,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首先确立“大实践观”理念。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纳入教育的全过程,把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构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实践教学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其次,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增加实验项目,优化实验内容,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项目的比例。针对行业需求,增设应对性和实战性实验课程。实验室每年开出的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项目占已开出实验项目38.9%。

    再其次,提高技能学分比例。要求学生毕业时至少要获得一个专业技能证书,逐步建立与理论教学联系紧密而又相对独立、内容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特点突出、形式开放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32%(应不低于25%),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29%(应不低于15%)。

    最后,加强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一是加强实验室建设,在50个专业实验室中,加大投入,重点建设直接服务煤炭类专业的实验室23个。煤矿开采与安全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山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煤矿开采关键技能操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山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矿井通风与安全仿真实验室、GE智能平台矿用设备控制实验室等在同类院校处于领先地位;二是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挖掘本地大中型企业单位的实习资源,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使每个专业都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通过对新旧实习基地合作模式进行改造升级,初步形成了“实习——联合培养——就业”的新型模式。52个校外实习基地逐步实现了教学实习的综合性、专业性,提高了实习管理指导效果,降低学生实习成本。

    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在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与大中小企业建立起固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良好就业搭建起广阔的平台,拓宽了就业渠道,许多毕业生即使就业环境再困难,照样“留得住、乐意干,吃苦不怕苦,受累不觉累”,得到企业的广泛好评,在工作中能较快成人成才,其成就感、自豪感、幸福感指数远远高出常人的想象。这种校园文化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思想成长和职业规划。通过随机对54家用人单位调查显示:普遍认为该院毕业生心理定位准确,适应性强,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创业精神,综合素质较高,综合评价的称职率达到99%,优秀率为42%。

    构建学科专业体系。区域经济和煤炭行业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急需相应学科专业高级人才的内在要求就是改院打造鲜明办学特色的客观追求,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建立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机制是学院办学特色鲜明的有效保证。

    学院深入服务区域和行业进行专题调研,针对单位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工作情况,召开学科专业论证会,结合山西省区域经济特点和优势,在保持煤炭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完善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架构。一是做强采矿工程、测绘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工学类专业,形成优势;二是以优势专业为基础,改造提升传统学科专业,建设矿业类、测绘类、地质类、机械类、土木类、电气类专业群,使学院“以工为主、煤炭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更加适合区域经济和煤炭行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目前,学院共有本专科专业32个,其中工科类23个,占专业总数的72%;煤炭主体类10个,占工科类的43%;工科类在校生4330名,占学生总数的77%,煤炭主体类专业学生2125名,占工科类学生的49%。现有国家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山西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山西省特色专业3个。采矿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绘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等专业全部侧重于煤炭能源及其产业链方向,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热门专业。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学院坚持以煤炭企业为重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实习基地为基础加强校企科研合作,以企业调研为依据寻求技术合作项目,以科研部门为依托进行科研信息沟通,为教师搭建科研服务的平台,为学生搭建实习和就业基地。

    学院毕业生为煤炭及相关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大大促进了校企在科技教育培训等领域深度合作共赢。与新景矿合作利用残留煤柱,建设的具有生产服务性、真实环境性的“井下实践实训基地”,是具备在正常生产的同时,保证实践实训教学的煤矿实习基地;与固庄煤矿合作,在校园内建成了“模拟矿井掘进巷道实训基地”;与山西煤矿安全监察部门阳泉监察分部门合作,联合阳泉市13个煤炭主体企业,在校园内正在建设的“煤矿井下实景模拟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基地”,为山西煤炭安全生产教育关口前移进行了有益探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