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三年,让学生受益终生
坚守:探索本真的教育规律
【刘金水】日新月异的社会是难免浮躁的,但人是应该有所坚守的。坚守,是我从教近四十年、任校长近三十年的一贯诉求。坚守育人为本的教育信念,坚守按规律办学的教育之道,坚守事业高于一切的人生坐标,坚守“教育三年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办学追求,坚守为民族未来负责的办学理念,一句话,就是坚守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与教育情怀。
【陶继新】在当今教育中,像您这样的坚守者,困难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可是,几十年下来,您不但没有因“应试教育”的逼迫而改变初衷,反而是愈难愈坚。如果没有高远的追求,没有高尚的人格与坚强的意志,是不可能做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的很敬仰您。
【刘金水】我受益和感谢这些坚守,她鼓励我初干民师时几乎是靠着现学现卖,却教出中考理化成绩全公社之冠的开门红;她支撑我在山穷水恶的山区、艰苦落后的农村学校一干就是23年,且苦中有乐、乐中有成;她激励我依靠组织的信任和师生的支持,使几所条件或管理严重薄弱的学校,迅速崛起成为先进学校;她推动我二十年如一日,坚定不移地走在教学与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她鼓励我历经十余年的求索,开创了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成功之路,享誉全国,影响了全国上千所中小学。最令我欣慰的是,凡我任过校长的学校,均没有因我离开而衰弱,都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这可能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陶继新】坚守有困难,同时也收获成功。更重要的是,它锤炼了您的意志,让您拥有了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与您共事的同事,您所在的学校,特别是您当了校长之后的学校,也因您的坚守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这种坚守的意义,还不止于个人,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成长,更有利于学校的不断飞跃。
【刘金水】回想这些年,也的确感慨良多,人生与事业的旅途都不会一帆风顺,是“爱”与“责任”在支撑着坚守。“爱”是对事业、对学生的热爱,“责任”就是“教师手中攥着学生的前途,操着民族的命运”的使命。因此说,这几十年还是保持了头脑的清醒和行为的自觉。
【陶继新】“爱”与“责任”是您一往无前的精神动力,也是您不断走向成功的内在原因。因为这种坚守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事业,为了学生,是一种有着崇高理想的坚守。
【刘金水】教育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我始终清楚,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也是素质教育得以放手推展的前提与基础。但这个质量并非只是分数,只是名牌大学的录取证书;提高教学质量并非是靠水多泡倒墙。升学压力再大,我都没有动摇过,历史已跨入终身学习社会,中小学教学的价值诉求,首先应该是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科学的学习方法、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多年来,积极探索质量提升之路,坚持向科学规范的管理要质量,向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要质量,向教师素质的提高要质量,向师生梦想、智慧、潜能的唤醒、激发与释放要质量。
【陶继新】这也是“爱”与“责任”的一种体现,不然,就有可能只关注考试分数,只注重升学成绩。可是,有了“爱”与“责任”,就不但关注一般人关注的东西,更在关注与研究如何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如何让学生的生命更好地成长。
【刘金水】教育是科学,科学需要求真,所以要通过科研探究其“道”,通过教研优化其“术”,依靠科学、按照规律办学施教。所以,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教研指导教改,以教改推动教研。在目前实施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中,我们既从“六个维度”(目标精准度、学案有效度、知识建构度、思维深广度、合作参与度、目标达成度)入手提高教学效益,更重视从学科精神与课程观的理性高度思考和设计教学。我校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省市的多个课题的研究,并获得众多奖项,也出版了多部研究成果丛书。其中“关于高中课标、考纲、说明与考题系统对应研究”的大型成果丛书“教学高考一本通”,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共获得11项山东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这一课题不仅把教师带进了研究型教师的轨道,而且对于减负增效提高教学效益,对于辐射影响带动兄弟学校,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陶继新】一个卓越的校长,不但要懂管理,也要懂教学。您不但懂教学,而且很有研究,而且有了丰硕的成果。比如“教学高考一本通”,就不是市场上的一般化的辅导材料,而是对教学与高考研究的丛书,有着很高的实用与研究价值。而且,一个对教学很有研究的校长,在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就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给予教师以有效的指导。同时,还会由此在教师中树立起校长的真正权威,不是霸权使然,而是学术研究让教师佩服的结果。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一个校长的话语权,不是靠权力来构建的,而是校长的人格魅力与学术造诣自然外化出来的一道风景。
改革: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
【刘金水】谈起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我认为路径一般有三条:一是学习应用先进理论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二是借鉴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的经验进行改革,三是兴利除弊,基于学校的问题解决进行改革。这些方面,我们均进行了一定的实验尝试和探索,并形成了一些成功的做法。早在1996年,我就组织全校教师以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了“高中学段单元目标教学”的改革实验;2003年以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理论”为指导,进行了主体探究式教学实验;2008年起借鉴杨思经验、杜郎口经验进行了三案导学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均收效良好,且影响带动了很多学校。
尤其是关于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改革,我们探索出了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的有效路径。那就是:学习理论,更新观念;理论建模,课堂研摩;一课三摩,全员达标;不断改进,一课一模。
【陶继新】您谈的这三条路径很有道理,没有先进的理念,就不可能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只是因循守旧于原有的教学阵地。您深知,不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就不可能焕发生机。同时,您也明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所以,多次外出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典型,让教师亲自感受课堂改革之后的教学活力景观。这样,才能让他们萌发课堂改革的想法。而课堂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则是“基于学校的问题解决进行改革”。
【刘金水】对于借鉴先进学校经验进行改革,众多学校兴趣盎然,但很多很多遭遇了尴尬。比如,近年来,很多学校到杜郎口、杨思学习考察时激情满怀,回来后信心满满,迫不及待地进行实验,四壁挂满了黑板,课桌排成了茶馆式。但往往落不了地,行不通,无奈撒手放弃,回归老路。是这些经验不具有普遍意义,还是取到的不是真经?成为众多学校的巨大困惑。
【陶继新】学形者死,学神者活。不少学习者,更多看的是外在形态,而没有触摸其内在的底蕴。所以,就出现了您上面所说的尴尬局面。
【刘金水】问题何在?我认为,不是不可学,也不是不能学。一是可能取经不全,二是回来后没有做好结合文章。去考察时,看到的往往只是外在的、当下的课堂教学状态,却没有透视到其经验背后支撑的教育理念、校本策略和管理思路,更无法了解其探索的过程、克服的困难及师生伴随课改的成长。回来后就简单复制照搬,没有做好结合与创生文章,又怎能不寸步难行、水土不服呢!学习理论也好,借鉴经验也好,不能和本校的实际结合,是无法落地的;不能大胆创新,是实现不了校本化的。学习,借鉴,结合,创生,这是学习借鉴得以成功的必由之路。
【陶继新】是啊!现在一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者归来之后,多是忙于分小组,去讲台等。可是,到头来并没有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甚至连如何教学都不知道了。您所说的结合与创生是最为重要的,这是学习的目的,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归宿。
【刘金水】教改自然还包括课程改革。按照国家新课程体系,除了国家课程外,高中还包括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也要进行校本化和生本化,校本课程则需要在校长的领导下利用本校或当地人才与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因此课程的领导力,也就是课程的规划、开发和组织实施能力,已成为校长必备的重要素质。
国家课程的选择性是有限的,尽管多数国家课程都设有必修与选修模块。能否利用本校及当地资源,开发门类众多、符合学生需要的优质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与多元需求至关重要。校本课程开发与开出状况,是衡量以升学为重还是以学生成长发展为本的重要标志,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检验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的试金石。
【陶继新】真正要想将课程改革搞好,就不能是被动的应付,而应当是主动的构建。其中有国家课程校本化问题,也有地方课程重构的问题,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问题。教师,甚至学生,不仅是课堂的实施者,而且还应是课程的构建者。构建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要研究如何更好地适应于本校的实际,如何让课程多元化,从而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同时,有课程不一定形成课程文化。只有师生高度心理认可,自觉积极建构,产生良好效果,不断大胆创新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课程文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