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如何开展“微写作”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9-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支持教师进修学习,但调查表明,一些教师存在学习效率低下、发展力不足的问题。一线教师平时很忙,许多人缺乏时间也没有意识进行独立思考,更不要说将自己的反思转化为成果。于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在中小学并不鲜见。

    如何帮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摆脱这种学而无效、忙而无果的状态,使其获得真正的专业成长?“微写作”应该是一剂“良药”。如何开展“微写作”?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以“简赅化”为目标。“简赅”即简约而完备。对于“微写作”来说,“简”是指形式上的短小、语言上的简洁,“赅”是指思虑上的周全、意义上的完备。“微写作”首先要“求简”。洋洋洒洒、下笔万言固然是写作者想要达到的境界,但这不是“微写作”追求的目标。“微写作”讲究的是短平快,几百字甚至几十字就能解决问题,形成一个言语产品。许多教师也在写微博,然观其文字,有形无神,有字无义。因此,“微写作”还要“求赅”。这个“赅”,既指教师所写的内容要有意义,努力杜绝假大空及其他灌水行为,也指教师写作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考虑自己所写的内容是否可在未来得以整合。例如教师在写“教后记”时,不必面面俱到地评价一堂课,而要抓住其中的“亮点”或“槽点”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因此,“微写作”要求教师在平时不断加强观察力与概括力的训练,能及时抓住关键信息,寥寥数语就能切中肯綮。

    以“多样化”为途径。“微写作”具有“船小好调头”的特点,什么都可以写,怎样写都可以。如果只盯着一种文体或一个话题,就有可能作茧自缚,写作就会慢慢变得枯燥、僵化。因此,教师应该放开眼界,开拓思路,扩大“微写作”的范围,在教学、课程乃至生活层面选取多样化的“原材料”。事实表明,一位优秀教师的“微作品”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可能有教育教学的典型案例,也可能有读书看报时的札记,或者有对个体学生甚至整个班级的观察日记……此外,对课程改革的合理化建议,对课堂教学的奇思妙想,对学校办学思想与管理的思考等,都有可能出现在教师的“微写作”中。总之,“微写作”样式众多、话题开放、素材丰富,为教师提供多维度的研究、成长视角。

    以“专题化”为纽带。之所以要倡导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关注“专题化”,目的在于达成“微写作”的高效应用。“专题化”是指教师将自己的“微作品”按照一定的逻辑分门别类,以使其形成一个个具有不同特色的专题。例如,有的教师在“微写作”过程中就形成了以下多个专题:课堂管理专题、教学模式与方法专题、师生沟通专题、论文写作与发表专题……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专题不是固化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增长的。可以说,关注并实践“专题化”,在一定意义上使得教师更容易产生“微写作”的灵感,它一边以现有专题的视角指导教师在素材中寻找写作的切入点,一边又不断刺激教师从新的上位概念去思考新的写作角度,长期总结积累,更有利于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以“常态化”为基石。对于“微写作”来说,做到常态化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促进教师华丽转身的必备条件。其实,许多人进行过“微写作”,但绝大多数人没有取得“质”的突破。究其根本,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不会写,而是因为缺少恒心,或者只是把它当作任务。到了最后,他们笔下既成的文字即使具有某些亮点,结果也只是价值不大的“散珠”。可见,“常态化”于教师的“微写作”而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如果我们坚持每天写一点,把“微写作”变成一种兴趣爱好,日积月累,达到一定的量,“微写作”就有可能产生“质”的转变,即通过归类整理形成一串串价值连城的“珍珠”。

    (作者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研究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