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带来不一样的成长
■特别关注 “停课不停学”的实践探索
南京市力学小学的儿童微课由儿童执教,儿童担纲主创、主讲、主播、主持,是儿童模仿教、儿童设计教、儿童尝试教、儿童落实教的创造性、草根性的实践探索。
2020年伊始,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节奏。教育部发布“延期开学,学生停课不停学”的通知,指出,“要强化居家学习指导,帮助学生科学制订居家学习计划,合理选择资源,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停课不停学”这一指导意见隐含着“课”与“学”的辩证关系:“学”不一定在“课”中,“学”可以不拘泥于“课”,“学”可以跳出“课”,“学”可以在“课”外,“学”可以没有“课”。
南京市力学小学有73年历史,“力学”既为校名亦为校训,以“致力于学,学以成人”为育人目标。近20年来,学校积极实践“支持儿童研究”的教学文化,师生共同研发了《支持儿童研究行动100条》指导手册。基于对“停课不停学”的校本解读,结合学校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实践探索基础,学校儿童微课——“小米粒”微课应运而生,到目前为止,数据平台已有1359节“小米粒”微课通过班级群发布。
儿童微课是什么
力学小学有近20年研究性学习、研究性课堂的教育科研实践基础,尤其是近5年来,每个寒暑假学校都精心设计儿童研究主题综合性小课程。学校各班级每周均有“小先生讲堂”微课(20分钟),“难点、难题我来讲”小课(3至5分钟)在班级QQ群里发布分享。“教学即研究”“以儿童为师”“师生同是研究者”“和儿童一起研究”……广大师生以及家长的理念共识和行动自觉,营造了比较浓郁的儿童研究氛围。
儿童微课的“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短,每节5至10分钟,这是符合脑科学的最佳注意力集中专注时长;二是内容少,聚焦一个小主题、小专题,或是一个感兴趣的知识点,在“点”上做文章;三是资源容量小,一节课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采用流媒体格式,可流畅在线观看,也可将其下载保存到笔记本电脑或手机等终端,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
儿童微课基于家庭学习场景,又能积极发挥教师指导的专业性、计划性、系统性等优势。它是一种家校两个场景跨越、两个角度融合、两方所长互补的新应用模式。
儿童微课怎么做
儿童微课的选题:做微课,孩子们首先碰到的是微课的选题、选材问题。学校发布了“小米粒”微课指导方案,通过对平台以及班级QQ群发布的150节微课进行粗略统计分析,选题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于学科课程内容的微课,涉及各门学科课程,占61%,如:《古诗鉴赏——滁州西涧》《为什么0不能作为除数》《奇妙的骨骼》等,在某一学科内,还可以细分为基于书本知识的和基于课本拓展的,如《唐诗中的四大名楼》《指数爆炸》《火山大爆发的秘密》等。第二类是基于生活、跨学科或者超越学科的综合类选题,占39%。这些选题都是基于真实生活的,有与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战疫情:古诗中的家国情怀》《人民币的使用——买口罩》《“小米粒”跟我学,防疫情要做到》《手绘新型冠状病毒》等;有和家务劳动有关的《中华美食小当家之蛋饺入门》《去污“小卫士”》《我来哄妹妹睡觉》等;有和学生兴趣爱好特长有关的,如《破解拉花袋中的数学奥秘》《调皮的胡椒粉》《自创叠杯小游戏》等。
在全民抗疫、居家学习的背景之下,受到时空环境和各方面条件限制,但孩子们并没有局限于学科、书本,而是把关注的目光和视角投射到当下的时代和真实的生活。他们的微课不免还带着游戏、玩乐的色彩,显得稚拙浅显,但却真实可爱。
儿童微课的设计: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卿曾提到讲故事的“黄金抛物线”——设定情节、进入话题、引发冲突、进入高潮、解决问题、给出结论。这个“抛物线”也可以借鉴用于儿童微课的设计。学生的微课设计一般呈现出这样的设计步骤:
第一步,根据自己选择的微课主题、内容,先提出问题,或抛出话题,通常学生会选择开门见山——“这节课我要教什么,马上告诉你,不兜圈子不绕弯子”。如一年级(6)班袁畅泽同学从捐献给武汉的防疫物资包装箱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两句寄语,单刀直入介绍出处、典故、诗句的意思。
第二步,展示自己是如何理解、如何尝试、如何操作的,会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学生会在具体经历和实践经验中提取、总结出一定的办法,再把抽象出来的方法转化为比较直观的策略。他们往往会用思维导图或语言表达出来。如三年级(5)班叶瞻宁同学的《储物间整理记》就巧妙使用思维导图,根据储物间里存放的物品种类和可以利用的家具设施,对储物间空间进行重新划分,将玩具、书籍、运动器材、日常生活用品按照类别、大小、是否保留等因素,分别装箱入柜,并贴上标签。思维导图让整理收纳变得方法科学、过程有序。
第三步,在课的最后,学生通常会分享学习经历的情感体验,有的学生还会邀请父母从另一个视角换位表达,展现出他们的机敏和聪慧。
认真浏览孩子们的微课,我们发现,他们的课真切质朴,洋溢着滚烫的纯真情感。5至10分钟的微课设计,无论是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以及收获、反思,每一个过程都满怀自信,于他们而言,似乎不是在上课,而是一次愉快的旅行。
儿童微课的技术支持:现在的小学生是数字原住民,对于他们而言,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儿童微课拼装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同合作、深度融合的新教育应用场景。如果说微课中镜头里的孩子们是闪耀的明星,那么每一位协助录制、编辑的家长就是“斯皮尔伯格”。对于非专业制作的他们而言,最为困难的就是把设计思路变为视频课程。学校在陆续跟进的指导推文中,给家长们提供了许多制作工具的建议,孩子联手家长,一番研究摸索,“小红书”“抖音”也被搬来助阵。
学生们上传的微课视频制作形式,可以分为实景拍摄式、动画式、屏幕录制式和移动APP式4种,选对合适的制作形式可以为微课加分。
儿童微课的发布与评价:微课线下完成设计制作后,上传指导教师,经过学校评课小组审核,通过班级群、微校+平台、学校公众号以及微信朋友圈进行官方和个人线上发布。学校建立了资源平台,开放家长权限,实现资源共享,作为线上学习的补充选修资源。一到六年级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需求,自由、自主选择喜欢的微课分享学习,打破了年级界限,实现线上“淘宝”学习。
儿童微课的评价主体可以是家长、教师、专家,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这一阶段的儿童微课,由学生、家长主创,因而学校要求教师进行推荐点评。教师们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回看,理清思路、斟酌语言进行评价。
发掘儿童微课多方面价值
一个月的家校合作实验,150节高质量微课的诞生、发布,在我们为学生在微课中释放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力、创造力深深触动的同时,更需要进行深度反思。
儿童微课,儿童在教,更是在学。儿童微课,学生变身小老师,获得教学话语权,教什么、怎么教孩子说了算。为了上好微课,无论是熟悉的还是富有挑战性的选题,他们都要经历一番查找、精选、论证的学习研究过程,丰富深化已知,探寻陌生有趣的新知。这种学,虽是任务驱动,却是兴趣所致,孩子们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主题,依循自己的思路设计微课流程,真诚分享自己真实的成果和体验。微课,不是一定要交的规定作业,孩子们无拘无束,又自得其乐。微课得到发布和分享后,熟悉的或是不认识的小伙伴通过屏幕共同学习,作为微课小老师的孩子重新发现了一个原来可以做得更好的自己。作为微课学习者的孩子,发现了身边小伙伴的优点优势,有了自己认可的学习榜样。自己设定学习目标,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儿童微课,家长在帮,更是在建。微课由孩子执教,录制、剪辑的任务需要家长支持,家长和孩子结成微课制作团队,亲子关系升级为伙伴队友。通过微课制作,家长发现了孩子平时看不到的优点和可爱之处,仿佛也是心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孩子发现老爸老妈不再只是发号施令,目睹了家长的学习力、创造力,对父母产生出对老师般的敬意,一番折腾后作品上线,双方都欢喜振奋。平日的亲子危机、成长苦恼、青春叛逆,就这么被一节小课轻松治愈。儿童微课,不经意间,成为亲子关系重构的有效路径。
儿童微课,教师在评,更是在思。儿童微课,教师也以线上方式积极参与指导,以点评形式进行好课推荐,撰写微课点评成为教师的硬任务。认真看课,才能有质量地评课,如何写好点评,成为教师们云教研的重要话题。教师通过写点评,对儿童微课逐步形成教师专业视角的理解,通过点评传递给孩子,师生一体,教学相长。儿童微课,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课程资源,教师在其中看到自己教学的局限,洞悉未来教育的方向,发现了屏幕里、镜头下孩子精彩的另一面,打破了原先线下单一评价模式和惯性思维,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走向“一校一方案”“一班一方案”“一人一方案”,个性化、定制化的教育未来已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