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逝去的师者扫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4-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也是在那段岁月里,您还在篮球场上冲锋陷阵。您个儿高,1米8,是学校篮球队的第一任队长,专打后卫。1954年,篮球队拿到了湖北省冠军。您正高兴,时任院党委书记的华工传奇校长朱九思叫住了您,第一句话就问:“你的学习成绩怎么样?”您说:“还可以。”朱九思认真地说:“还可以也不行。华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不是只要你会打球。”

    从那时起,每晚10点宿舍熄灯后,您就会搬一大一小两个凳子到走廊上,借助路灯把因为训练耽误的课补回来。

    您说,您一直记得这次对话。

    朱九思退休后,您去看望他,他还是督促您好好工作,科研要做大做强。

    您说:“自己如果学不好、做不好,就对不起学校、对不起他。”

    您没有辜负老校长。

宁津生:大地之星绘经纬

    您有一个响亮的绰号,“大地之星”。

    这源于您的专业和工作。您出身测量系。一生与测绘学、大地测量密不可分。

    1975年,您加入寻找我国“大地原点”的队伍。“大地原点”是一个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基准点,在天文测量、重力测量、三角测量、人造卫星测量、全球定位测量等活动中,大地原点标石的稳定极为重要,任何细小的变化都会使测量“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使用的大地测量坐标系统的坐标原点是苏联的玻尔可夫天文台。为了寻找我国自己的大地原点,43岁的您带领一众科技人员前往郑州、西安、兰州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综合分析。最终,我国的大地原点被确定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北流村。

    您还对中国测绘科技的升级换代倾注了大量心血。经过长期努力,您终于看到收获的曙光:“我国在测绘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软件等方面,已和世界测绘发达国家具有同等水平。虽然现阶段还存在些许缺陷,但正在逐步完善,相信有一天我国定能成为测绘强国。”

    然而,在这耀眼的成果背后,谁又曾想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测绘专业遭受过冷落。

    那时,您正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虽然当时学校的测绘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每年录取的新生里,十个中有七八个第一志愿不是测绘,还有两三个强烈要求转专业。

    这让您忧心忡忡。您干了一辈子测绘,深知这一工作的重要,当人才断档的危机袭来,您不能无动于衷。

    1997年,您决定为测绘专业添一把“火”。已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您提出了“院士共上一门课”,得到刘经南、李德仁、张祖勋、陈俊勇等4位院士的积极响应。你们一拍即合,“与其靠辅导员去劝,去做思想工作,不如靠院士去讲”。同年,由5位院士共同讲授的“测绘学概论”正式开课。

    大名鼎鼎的“最奢侈基础课”就此拉开了帷幕。

    从1997年9月正式开课至今,讲这门课的由5院士变成6院士、7院士,人数虽在变化,但核心精神一直没变过:“全世界的老师都要讲课,如果不讲课,就不叫老师了。”

    作为主讲人之一,您每次上课之前会做大量功课,收集国内外测绘学科当前最新研究成果,精心备课。您曾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在讲台上讲得好,就必须在台下做足功课,讲课才能游刃有余,就会受到学生欢迎,他们的收获也就越大。”

    学生们的反应,印证了您的远见。这门课从不点名,但从来没人逃课,每次上课,连走廊都挤得满满当当。正是在这个课堂上,很多学生树立了从事测绘的终身志向。

    如今,您已远去。但在学生眼中,您永远是“宁静致远、津津乐道、生生不息”的睿智儒雅之师,是耀眼的“大地之星”。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 高毅哲 综合整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