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本书开始我们的“跑马”之旅
小学一二年级时,我在家里翻箱倒柜,翻到一本有插图的书,画着一个矮人,有人要他钻狗洞,引得我哈哈笑。后来,我才知是“晏子使楚”的故事。还有一本随意一翻,便见一句话“不要让别人把你的脑袋当跑马场”,竟一下子记住,高一时还用到作文里去了,因为那时已知叔本华是哲学家。后来再去翻他的书,看得一头雾水,原来我的脑袋被叔本华当“跑马场”了呀。 现在想来,此中藏有寓意。当我为写此文在脑袋里“翻箱倒柜”,苦恼得想要把笔扔掉时,心里有声音说,“矮子,来钻狗洞吧!”看来,不好好读书,不沉潜静思,只能当文化的“矮子”。 所以,被古今中外的智者、勇者、仁者的思想进到脑中“跑马”实在是一种荣幸。若再能用秃笔把它们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整合内化成自己的见识,且学以致用,更是与我荣焉。 叫魂 学生能理解寓言《穿井得一人》,大抵也能读懂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一个借古讽今的现实演绎版。 1768年,民间的一个“叫魂”纠纷竟上升为政治事件,转瞬变异为洪水猛兽,搅得大清盛世朝野不宁,也使敢叫万国来朝、使节颤抖的乾隆皇帝内心根植着“不安感”。于是,这“不安感”就广植于大清的历史、经济、种族、政治、宗教等;就纵深于君臣的思想、潜意识、魂魄。弘历的一个喷嚏就是西伯利亚般的寒潮,他自己也为之寝食难安。 满清之不安感,在于权力正统问题;官僚之不安感,悬空于上下;民众之不安感,系于基本的活命。这也是历朝历代传统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基本症状。孔飞力正是在引导读者探究这背后的历史意涵和警世意义。 庞大的帝国,脆弱的神经。历史的魅影,影影绰绰。荒谬与真实交织,子虚乌有与捕风捉影共存,这悖论足够迷人又足够骇人。弄权者可利用群氓的不安,将其转化为打压异己的野蛮力量,“妖术既是一种权力的幻觉,又是对每个人的一种潜在的权利补偿”。在娱乐至死的年代,此书当会引发人们沉重的思考。 转入语文教学领域,躬身省察,我们的教学方向是否发生偏差,阅读之“魂”又何在?也许一如牛汉所言“我仍在苦苦跋涉”。 田园诗与狂想曲 当你看到这样的例子:两只小鸡在争夺一条蚯蚓时,我们能否说鸡群中存在着“私有制”?你是否会想到此书探讨的是复杂的政治和社会制度问题? 没错,封建社会绝不会像田园诗那样诗情画意,秦晖、金雁概括出它可怕的三要素:宗法共同体、依附人格、自然经济。一个是专制制度之源;一个是强制的与“自愿”的不自由;一个是在人身依附的基础上以超经济强制的方式进行的。其依据的事实是“关中模式”对比“太湖模式”。 作者进而引申出: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正如《皇帝的新装》里,腐朽的统治者是绝不会放弃他们的权力而承认真理的。这些都表明,理性的觉醒绝不只是一个思想进化的过程,它与社会化商品经济的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密不可分。这样的洞察,真是鞭辟入里。 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无数次的PK中,又引发我们几多的思索和行为呢?在这个个体意识觉醒的时代,我们更要思考的应该是每个人都要完成属于自己的民主革命和现代化进程。这才是教育的要义。 甲骨文 语言是浏览器,会汉语的美国人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仿佛披着西方占卜师的外衣,记录了一部“彼得·海斯勒的中国游记”。 对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何伟像是一个尽心尽职的社会教育者,修补、丰富着我们的记忆,让我们明白来自何处、身处何方。 他的另两部作品《江城》《寻路中国》皆是单一线性结构,《甲骨文:一次占卜当代中国的旅程》则是什锦盒,每层每格都是热点。风味不同,意义相同。殷墟、青铜器、基层村民选举,各种人物穿梭其间……把非虚构写出了历史感。 此书涉及主角陈梦家(甲骨文和青铜器研究者)的笔墨其实有限,也许现实与历史之间笼罩着一种迷雾,一种甲骨文一样的谜语。 为什么爱读三部曲?读的是自己的二三十年,是改革开放的40年。过去未远,未来已近,所有的时光托起的是现在。 我多次把《江城》《寻路中国》送给学生,希望他们了解世界,更了解中国。 一百年漂泊 一部台湾百年变迁史,叙述了对岸的社会演变和民间生活。读来毫无暌违感,因为这三四十年来,大陆的经济发展、生活品质的改变,有如它的翻版。 微观上的,远亲近邻,各色人等的生态;宏观上的,农村往事,乡镇企业的崛起。 时间是一种装置。外挂着摩托车、汽车、房子按揭买卖、博彩、贷款、选举……内置着平淡、颓废、辗转、苦难、奋斗、旁观、亲历……无所不似。蕴含其中的不乏:“颠倒迷错,流浪生死”。既把人、群体乃至时代上下抛掷,又系牵着他们有意无意地寻找幸福之路。 青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不管是台湾的外省人本省人或大陆人,明月多应在故乡。而这些经历过往又与何伟的中国三部曲交相辉映。 原以为读过《看见台湾》等已熟识宝岛,不承想仍是熟悉的杭州、陌生的汴州。 所以,亲爱的学生,祖国的宝岛——台湾,除了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你又了解多少,亲近几何? 海峡不远,心可以很近。 沉重的肉身 《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号称书评、影评的结集,本质却是棱角分明的哲学之著,煞有温度,热爱且冷冽,层层哲思的询问、追问、反问,明明写到山穷水尽,笔锋一转又宕开新境。谈制度、论道德、析选择,推进不同思考的各自历史进程。迷人的“问题意识”贯穿全书,思想的热光冷光交织闪烁。 当丹东的自然之理,遭遇虚无;罗伯斯庇尔的神性之理,遭到虚无;庄子的蜗牛犄角之争理论又跳将出来,舞之蹈之。读得似懂非懂,又似乎步入了混沌有光之境,选择忠于自身,忠于灵魂,忠于不求甚解安身立命的感觉秩序。 在昆德拉、卡夫卡那里,也在刘小枫的个别化叙述中,小说是有关伦理的现代化演绎和建构的,说通俗一点,现代小说似乎是把“现实主义写实手法”踢出去。似乎所有的词语概念都可以反向理解,例如自由与平等会陷入互为矛盾中,博爱与无情分不清楚。 但书中只是呈现、表达问题,表现了人生的个体困境,没有解决方案,没有现成答案。就像十字路口上的赫拉克勒斯对卡吉娅和阿蕾特的选择,肉身的快乐还是灵魂的美好?终究意难平。 读得矛盾呀,却又甘心跟着刘小枫陷入痛并快乐着的状态。 读书是为了落后于时代的,说的没错。 读书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语文教师对学生说,也是对自己说。 老头儿汪曾祺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汪曾祺说。 在三位儿女合著下,汪曾祺的色彩、形象、声气纤毫浮现。那该是黑白版的小人书,陪伴着清贫少年儿童时代,将国人的温良恭俭让蕴含在岁月的情怀里,是民间接地气的戏文曲调、养生家常。 当年惊艳于《受戒》,以为知人论世有例外。后来才知,这是对信息的占有量不足。作家与作品、源与流,都应知晓。鲁迅说,看一个人,该看他的全集。陶渊明、老舍如此,鲁迅如此,汪曾祺亦复如是,而现状不尽如此。 想起与汪曾祺并称“文坛双璧”的林斤澜。老舍说:“在北京的作家中,今后有两个人也许会写出一点东西,一个是汪曾祺,一个是林斤澜。”刘心武说:“汪曾祺得到了应得的荣誉,而林斤澜还没有。” 林斤澜的小说,在溅血的天幕上撕裂丑恶,透出地狱冷光,同样也是美的,譬如《十年十癔》。 这印证了,你读的下一本书就在你现在所读的这本书里。这些,可与学生交流。 汉字书法之美 入眼,是山水小轴;入耳,是丝竹金石;入口,是清茶冰酒;入手,是苏湘纨绣;而入心,是简繁归一,虚实相生,计白以当黑的东方哲学。这就是我对书法的感受与膜拜。而蒋勋则表示:书法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现实里的记忆,是还原到初写自己名字时的认真……他的解读明显比我更宽广遥深。 且随蒋勋的磁魔叙述,来一个酣畅的美学之旅。 赏绝世瑰宝,“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坠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王颜苏徐,张颠怀狂,笔墨间似气息奄奄又似横空纵肆;析卫夫人《笔阵图》教学法,联通书法与自然万物的联系,完胜永字八法。若当初我有此种体验法来写字,也不至于如今羞愧。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