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传统课堂有三个无法破解的难题

 传统课堂把以师为本、以教为本、以知识为本作为基本教育理念,支撑课堂,它的基本表现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方式存在着先天缺陷。一是无法解决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二是无法解决教师专业提升与职业幸福感的问题。三是无法解决学生综合素质与应试能力同步提升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结合实际,大胆探索,深化改革,找到通向素质教育的光明大道。

 课改标志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

 我们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从本质上说,不是教学条件决定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育人模式不变,即课堂不变,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不可能改变,而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如果不变,教育就不会变,所以改变教育的关键是改变教师的观念。我的结论是,课堂不变,教育就不会变;教师不变,课堂就不变;观念不变,教师就不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素质教育的成败决定着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打破课堂教学改革的三大壁垒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最核心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制度的变革和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我认为,要想真正深化改革就必须打破三大壁垒,一是必须推翻教育的功利主义。即推翻以少数人升学为目的而放弃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功利主义教育。二是必须推翻教育的本位主义。即推翻以师为本、以教为本、以知识为本的本位主义。三是必须推翻教育的僵化模式。即推翻教师讲、学生听的僵化教学模式。

 教育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坚持素质教育在课堂”、“坚持教为学服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教育工作一切从学生发展出发。我们做任何工作必须考虑学生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发展不发展这一基本前提。坚持素质教育在课堂,就是我们必须把课堂作为教育的主战场,不能离开课堂谈素质教育。“坚持教为学服务”,搞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教,关键是如何教。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课堂教学的实质应是学生生命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彰显的生活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能力,发展智力,不断创新,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所谓课堂生产力,就是学生探索规律,掌握知识,形成优秀品质,构建健全人格的能力。所谓课堂生产关系,就是在学生形成这些能力的过程中,形成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当课堂生产关系适应课堂生产力发展时,就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反之就阻碍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要改革课堂生产关系,实质就是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以学评教、少教多学、先学后教、学者也教、教者也学、教为不教、教学相长。这8项原则就是把学生看作课堂教学的最大资源,把利用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坚定教育信仰确保课改成功

 首先,必须有自己信奉的、科学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当前,我们搞高效课堂,是想通过课堂寻求对整个基础教育的突围。我们应该研究高效课堂的理论,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一步审视理论框架,让理论必须符合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丰富和发展我们的理论。其次,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我们应该把“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我”奉为自己的教育信仰。真正的教育信仰体现在我们心中有爱、心中有道、心中有术、心中有行,所有的思想、观念、方法和行动都是由教育信仰滋生出来的。

 随行感受:

 我随中国教师报“课改中国行”的队伍去了杭州、宁波、沈阳、聊城宣讲。

 在与教师校长的互动对话环节以及采访座谈活动中,我深为许多校长和教师所感动。他们有崇高的教育信仰和教育理想,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心血书写着光辉的教育人生。他们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不断更新着自己的教育观念,同时也在探索着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他们从实践中梳理出来许多宝贵的经验。

 还令我高兴的是一些地区的教育主政者,认识到了课堂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认识到了传统课堂的弊端,想从课堂上进行突破。

 当然也有许多让我忧虑的地方,忧虑之一,我们很难唤醒一些教师的教育信仰,他们不是缺少理念和方法,而是缺乏一种责任,他们在传统的温水中尽情享受,而没有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忧虑之二,一些传统的优秀教师转变观念确实很难,他们都是传统教育的受益者,信奉的以师为本,以教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所以转变观念成了他们的难点。忧虑之三,一些地区没有真正去研究国内课改名校的课改精髓,不认为这些经验具有科学性和普适性,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各个学校的特色。所以,唤醒教师的教育信仰,转变教师的观念,转变教师的角色,推行科学的教学模式就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通过“课改中国行”,我看到了课改这一关系民族命运的大事逐渐地在中国的大地上落地了,“课改中国行”播下了课改的种子,我相信这些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和结果。但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课改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但无论怎么说,我们在路上,我们要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充满信心,更要为这一重大变革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教育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