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就教育交流“双向车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董少校 唐景莉

  初夏的复旦校园,草木葱茏,环境安谧。校园西南边有座古典牌楼式老校门,虽不具备通行功能,但还是吸引着学子们的关注。将要出国留学的学生会来看一看,在这里留下一份牵挂;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也会来看一看,在这里感受这所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私立大学悠久的文化传统。古老的校门默然矗立,见证着复旦大学的发展与变迁。

  近年来,复旦大学持续推进国际化办学战略,与国外大学开展学术交流,拓展人才培养的形式和内涵。在有力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下,一批批本校学生走出去访学交流,一批批留学生走进来研修学位,学校搭建起七彩缤纷的国际交流之桥,多元化、国际化的学习氛围蔚然形成。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表示:“当今多元文化的国际背景,让复旦学子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际竞争。我们要适应国家走出去的创新转型发展需要,推进经济、文化的双向交流,更多地把学生派出去,更多地传播中国经验。我们的志向是‘高端介入’,争当对外交流合作的桥头堡!”

  留学生教育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型

  安琪,复旦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大三学生,一名热情大方的俄罗斯姑娘,来中国已4年多的她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安琪有一个梦想:回国创办阿里巴巴那样的电子商务网站,做俄罗斯的“女马云”。

  “作为留学生,我觉得在复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周围的任课老师、辅导员、同学都很关心我,帮我从比较正确的角度接受发生的事情。”安琪非常享受在复旦大学的学习过程。她是学校国标舞蹈协会会长,学习之外十分活跃,4月中旬还参加了“留动中国——在华留学生阳光运动文化之旅”的比赛。

  像安琪这样在复旦留学的外籍学生,包括学历生和非学历生,2012年共有6952人次。不论绝对数量还是学历生数量,在全国高校都名列前茅。但留学生数量并不是复旦大学开展国际化办学的唯一追求,2011年,复旦留学生为7115人,单从人数看,似乎还有减少的趋势。

  “这几年,我们的留学生教育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型,着力提高学历生的比例,学历生中增大研究生的比重。”复旦大学留学生工作处处长杨增国介绍说,在2012年的6952名留学生中,42%是学历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超过1000人,较前一年度增长了11%;像安琪这样的本科生则有1915人。

  复旦大学提高留学生层次的一大举措是全英文授课。要吸引欧美国家的学生来中国学习,仅靠语言生还不够,语言关需要一两年才能过,必须开设全英文授课的课程,提高他们的留学兴趣。目前,复旦有15个全英语授课硕士项目,如中国政治与外交、中国经济等,本科层面则有全英语授课的临床医学,每年招收40名学生。2012年,复旦一共开设了全英语课程181门次,其中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有5门,上海市级示范全英文课程有8门。

  针对当前留学生中学历生少、理工科学生少的状况,复旦大学采用灵活机制,对于学有专长的学生,研究生院与留学生工作处合作,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药学院、信息学院去年招收了用英文授课的博士研究生,分别来自荷兰和泰国。“如果按部就班,这两个方向的学生可能读不了复旦博士,或者进来了也不能毕业,但我们既坚持基本的培养要求,又在具体的教学、考核方式上加以变通,给他们创造了更好的接受高水平学历教育的条件。”杨增国说。

  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去

  迎进来、送出去,这是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两面。复旦大学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所境外大学和科研教育机构签署了300多份交流协议,与境外195所大学开展学生交流,出国访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

  (下转第十一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