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法“高考”作文看思辨能力考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边境 

  有点像“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虽都是作文题,但产生的文化土壤、教育背景不同,题目的特点自然会有不同。请读者感受下面三组作文题。

  中美法“高考”三组作文

  第一组:2011年中国高考作文三题

  (1)全国Ⅱ卷作文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0年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他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有人据此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假如由你垫资代买的中了500万元大奖的彩票在你手里,你怎么做?”调查引来16万人次的点击。结果显示,有29.9%的人选择“通过协商协议两家对半分”;有28.1%的人“把500万元留给自己”;有22.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给对方”;还有19.9%的人没做选择。

  (2)湖北卷作文题:请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

  (3)上海卷作文题: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第二组:2011年美国“高考”(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的三个作文

  (1)每一个成就是否会带来新的挑战?

  (2)接受群体的价值观,是否意味着人们可以避免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

  (3)鼓励不同意见的群体是否比不鼓励那样做的群体运行得更好?

  第三组:2012法国“高考作文题(文科)

  (1)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

  (2)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

  (3)解释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的一个节选段落。

  特点迥异为哪般

  由于采样太少,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但还是多少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特点。

  从命题形式上看,美国、法国的“高考作文题大都是就某个问题直接提问,形式单一,表述简明,指向明确;而中国作文题形式多样,有给材料的、有直接命题的,有的带有明显的文学象征色彩,写作指向含蓄。

  从考题内容的定位与能力指向上看,美国、法国的作文题大都思想性较强,侧重考查思辨能力。通过明确指定的某一社会、人生问题,直接考查认识水平,分析论述能力,考生无法“扬长避短”。如上述法国题“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考生必须就“信仰”与“理性”是否相悖论述自己的看法。中国作文题在内容的限定上则较为空灵、宽泛,考查能力也不限于逻辑的思辨。因写作空间较大,考生可以各展所长,不会分析论述的,编个故事一样可以取得高分。如以“旧书”为题,“旧书”所指,几乎可以无所不包。什么是“旧”?就时间而言,几千年前、几百年前、几年前甚至几天前的都可算“旧”;就书的使用程度说,只要是用过的,就不能算“新”。“书”又可以怎样界定呢?除去通常意义的竹简、帛书、纸制书、电子书,生活也是一本大书……由此可见,同为高考作文题,在写作的范围与考查的能力上,差异有多大。

  如果从国别上看,还可看到,美国的“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主要看你对社会、人生的现实问题,有没有自己的想法。据说美国作文考试的评分,更看重的是言语形式上的东西。比如,整篇文章分了几段,每一段是否符合规定的格式,句子是否有语病,行文思路如何——是使用例证、推导,还是反证、归纳,等等。因为他们认为语言的运用能力比较稳定、客观,以此为主要依据给分,更能彰显公平、公正原则。

  法国“高考”的作文命题则显得思想性更强。考查的多是对生命、生存状态一些原理性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而且法国每年“高考”的作文题中都有一道对经典思想名著的阅读阐释题,如2012年涉及的就有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文科)、卢梭的《爱弥尔》(理科)、乔治·贝克莱的《消极服从论》(经济社会科)。利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引导青年学生去阅读这些思想家、哲学家的著作,一个民族对有创见的思想的尊敬、推崇可见一斑。

  我国高考作文承担的任务要庞杂得多。从内容上看:可能是道德问题,也可能是生活哲理;可能是“我的时间”,也可能是“北京的符号”;加之,“教育的根本是人的教育,培养学生向善乃至追求崇高,一直都是高考作文评价的导向”。从考查能力上看,则不仅要考查逻辑思辨能力,还可考查形象思维与文学感觉;既要求切合题意,又鼓励写作角度上的出新与表现形式上的创意。我们的高考作文,是语文试卷的组成部分,不仅要考“语”,也要考“文”。这个“文”不仅是人文的内容,也包括“文学的表现”。

  命题当为选拔人才服务

  三组题目虽然差异明显,但我们不能就此简单地得出哪家高明、哪家愚钝的结论。因为三组作文题产生的背景相去甚远,各自要承担的考查任务也不大相同。

  我们的高考作文,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却难以解决的问题。进步需要学习,不然会成井底之蛙。但“他山之石”能否直接搬来,还得研究“足下的土地”。作文题不是孤立的,它是我们民族教育体制、思维特点、文化传统、社会生活的产物。在现有条件下,高考作文究竟应侧重考查什么、选拔什么样的人、追求怎样的社会导向?怎样的命题才能使选拔更加公平、公正?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理性关注,更需要命题人跳出语文学科的小圈子,真正拿出科学的精神,当作一门学问来认真研究。

  (作者单位:北京西城教育研修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