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京郊农家孩子的梦想
■本报记者 施剑松 蔡继乐
“新一轮入学高峰的到来,使北京基础教育学位出现明显的缺口。”日前,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分布的变化,北京原有的中小学布局出现了结构性失衡。”
面对这样的局面,怎么办?罗洁告诉记者,2012年,北京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在城乡接合部、城市功能拓展区连续三年实施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工程。
根据工程的安排,从2012年开始,北京市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创建一批“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的城乡一体化学校。2012年已建成了15所,2013年再建设30所。
日前,记者采访了3所新建的城乡一体化学校。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在这项制度设计的背后,是现实中需要冲破的一系列主观或客观的障碍,是教育工作者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破解一个个难题的故事。
故事一:刚建的新学校不得不改建
东交民巷小学是北京东城区一所优质校。2012年,由市教委牵线,东交民巷小学和平谷区马坊镇中心小学结对共建城乡一体化学校。对这次牵手,东交民巷小学校长王文利起初并不热心,等她带着学校班子成员到马坊镇实地考察后,心彻底凉了。
“我们看到的是一所典型的农村校。”王文利说,“虽然一切设施都是新建的,但建校理念却是按农村学校的标准,除教学楼外,重点配备了大食堂和学生住宿楼。”
马坊镇是北京重点建设的新城,承担着未来新城引进高技术人才的教育需求。王文利认为,马坊镇需要的不是一所提供寄宿的农村校,城乡一体化学校也不应该是让城区学校到郊区来办一所农村校,而是必须体现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她向平谷区教委提出必须改建校园的请求。当时,距开学已不足半年。
平谷区教委听取了王文利的意见,此后不到半年时间,校园改建工程部分完成。住宿楼被改建成了门类丰富的专业教室,新建了剧场和体育馆。根据改建规划,一年后学校餐厅的地下还将建成一个游泳馆。整个校园的硬件设施即便按北京市城区的标准,10年之内也不会落伍。(下转第七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