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着教书的老吴
■本报记者 张滢
吴泓,广东省深圳市新安中学高中语文教师,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界的先锋人物,以颠覆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著称。2001年,他开始尝试带领学生进行专题学习。2003年,他把专题学习延伸到了网络。他上课,没有特定教科书,也不讲课,以经典阅读贯穿全过程,从不规定硬性课后作业……
“离经叛道”的教师,媒体最感兴趣。一时间,他成了媒体的宠儿。有媒体称他为“语文教师中的叛徒”,更有媒体将他的所作所为视作“抛开教材闹革命”,当然,都是以赞许的语气。
对这些,吴泓并不喜欢。
吴泓不爱谈自己,记者来采访他就推,说“你别采访我,你采访我的学生去”,要么就是刨根问底“你到底想采访什么”。在长篇大论介绍他“事迹”的报道里,也很少见到他侃侃而谈,或者反复说自己的事情。校园里,他“神龙见首不见尾”,总是以最低调的方式出现在学生中间。本报记者两年中两次见到吴泓、采访吴泓,他都是有一说一,简单克制。除了谈他的学生,以及他们一起从事的专题学习,几乎不主动说起什么。
被报道多了,“粉丝”多了,有人说吴泓成了明星,他心里嘀咕“得了吧,别来这一套”。在他看来,自己做的事情,其实很多老师都在做,只不过自己坚持的时间稍微长了那么一点,这怎么了?
“我做我的事情,就这样吧。” 采访结束,吴泓摁灭烟头,客气地对记者笑笑,就像采访开始前他礼貌地询问能否抽烟一样,不过分疏远,也不让人觉得容易亲近。留在记者脑海里的,则是采访中得到的碎片般的对话与场景,仿佛相互矛盾,但又似乎融会贯通。
吴泓的课
吴泓是特级教师,教的是高中语文。对他了解不多的人,很容易对他的课升起无端的期待。可如果因此带着捕捉一位喜剧明星或悲剧大师演技的心态去听他的课,注定是要失望的。
吴泓的课实在有些“闷”,而且从寥寥几堂课根本看不出什么端倪。用简单到简陋的话来形容,吴泓上课就是带领学生利用电脑和网络进行专题学习。
在网络平台上,吴泓一共设置了30多个学习专题。每届高一学生,他会以《诗经》为开端,带领学生一起研究,继而转向“《边城》”、“海明威”、“中国当代诗歌”、“《论语》”、“屈原”等专题。到了高二,还有“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呐喊》、《彷徨》”、“李白、杜甫”……
具体到每一个专题,吴泓会先让学生明确“读什么”,也就是先对学习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他会和学生一起查资料,讨论“读什么”、“为什么读”、“读有何用”,按怎样的顺序读。
紧接着,进入读的阶段。从泛读概述,到精读原作,到选择与专题有关的、具有思维挑战性的论述类文章进行研读。
再接下来,吴泓帮助学生制订出大致统一的学习步骤,为之后的动笔做准备:或再精读原作,或由教师深解原作,对原有的结论产生新质疑,或学生再读论述类文章,比较不同作者、不同文章立论的逻辑起点和论证的思维路径。
在确定各自的研究方向之后,学生要去阅读、收集、整理、组织材料,最后构思成文,并在网上上传习作。在这一阶段,吴泓仍不得闲,既要开设定向选题研讨课,又要对学生进行写作的一对一指导等。如果有必要,吴泓还会请学生“返工”,让学生去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
到最后的习作点评,吴泓也不是只批个分数、讲评一两篇好文章就完事,而是先面批,再将多篇文章组成一组,让学生采取自由式、互助式点评、汇报,有时学生还要上交习作反思。
总的来说,每周6节课,4节是在电脑上搜集资料并阅读,两节课用来师生讨论、交流思想。
即使是那两节交流课中,吴泓也抛不出能引来哄堂大笑的段子,更不曾慷慨激昂地演说,大多数时候,吴泓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才由他带领大家一起讨论。
吴泓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学生究竟能否理解?
“在老吴那儿我们找不到标准答案,他还喜欢在发表意见后加一句‘我胡说八道’,然后第二天我们会发现他对同一事物又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可见老吴用心良苦,尽量让我们自己独立思考。”2003届学生王昊然对吴泓的循循善诱印象极深。
而吴泓在诗歌朗诵会上做“甩手掌柜”,则让2011届学生体验到了成长的惊喜。
这一届学生结束了“中国当代诗歌”专题后,想办一个朗诵会,向全校公演。刚开始,学生觉得吴泓应该带领大家,没想到他完全不管。没办法,大家硬着头皮在他的提醒下成立了一个策划组,着手策划晚会,从具体节目的形式入手,到如何把不同类型风格的诗歌串联起来,一点点从头摸索。那是赵敏融生平第一次做策划,很烦琐也很累,但最后还是把策划“逼”出来了。
“虽然老吴没管,但在整个过程中,其实老吴一直在默默领着我们走,给我们扫清了很多障碍,让我们能放手大胆地去做。晚会结束,舞台幕布拉下的那一刻,我们在幕布后尖叫着,相互拥抱地哭着。下了舞台,看到老吴,他无比地激动和兴奋,那种状态我似乎从未见过,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时的欣喜……”回想当年,赵敏融仍然记忆犹新。
最近,吴泓则和他的新高一(13)班学生一起研究李白。学生古婕在习作《浅析李白妇女诗中的男权意识》中大胆地认为,李白在诗中偶然写到的果敢妇女形象,“从表面上来看属于具有反叛意识的女性,然而她们的行为目的却是一个为丈夫、一个为宗族,维护的仍旧是男权文化的尊者地位”。虽然言语和分析仍显稚嫩,但吴泓认为批判性思维可嘉,照单全收,在他的个人博客“吴泓工作室”上向学生们给出了5颗星的满分推荐指数。
老吴其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吴泓被学生亲切地称为“老吴”。然后,就一直是老吴了。
吴泓其实并不老。“身长六尺,一袭黑衣,虎背熊腰,龙行舞步,不怒自威”,这是05届学生俞宏斐10年前第一次见到吴泓时留下的印象。
尽管吴泓是教过俞宏斐的第一位特级教师,但他一点儿不觉得“特级”有什么了不起,甚至此前还把吴泓想成了一个“胖胖的中年妇女”。即使接触以后,他也不觉得吴泓有什么特殊魅力,看久了无非就是隐形发胶堆成的“大背头”、“千年不变”的黑衣,以及混合着烟味的古龙水。倒是吴泓上课的方式,让从小就接触电脑的他,感觉还有点儿新鲜。原来,上网除了看小说,还能学习,上课除了神游,还能表达自己的观点。
真正令他小有触动的,是他以一篇网帖表达对《诗经·静女》的不同看法后,吴泓居然用了“足足一节课”来解析帖子中的疑问。吴泓的反应,让他的心里着实复杂了一把:惊异之余,有点“小得意”,还有点“小激动”,“老吴居然懂得欣赏我。哈哈,看来我要认真一点了”。
也就是从这由“小自恋”生发出的“认真一点”开始,他和同学们一起,一步步跳进了吴泓为他们挖的专题学习“大坑”里,从此不可自拔。
如果就此觉得俞宏斐是“大才子”、“老师的宠儿”,才有如此特殊对待,那就大错特错了。多和几个吴泓的学生聊天,就会发现,所谓的特殊对待,大家无一例外享受过,至少都类似。
作为吴泓只教过一年的学生,杨俊雄感受到的只怕要更特殊一些。
2006年,从一所一般的民办初中考入在宝安区教学质量相对不错的新安中学,杨俊雄感受到巨大的反差,他的学习一落千丈,多门不及格成了家常便饭。当时,帮他找回些许自信的,只有吴泓。
刚接触吴泓的特殊学习方式时,杨俊雄没少在心里痛骂吴泓“害人不浅”,让自己傻傻地对着一叠材料发愁。然而,当通过仔细地阅读、批判地接受,痛苦地完成了第一篇专题学习反思后,自己的“大作”居然被吴泓用投影播放给全班同学一起观赏:“我们一起来看看杨雄俊同学的这篇文章……”那一刻,他完全呆掉了。能想起来的,只有“老吴把我名字读倒了”。
尽管到现在,吴泓对“俊雄”、“雄俊”还是有点搞不清,却不妨碍杨俊雄“胆敢”对老师直言不讳:他把一篇名为《写给所有为梦想而奋斗之人》的文章发给吴泓,交流、沟通、感慨之余,不忘很“雷人”地提起自己老爸曾经议论过吴泓长得像“酒鬼”。吴泓倒是来者不拒,把文章长期挂在自己的博客中,供历届学生分享。
从来,年轻的眼睛都是挑剔的,年轻的心更是容不得半点虚假。2011届学生李友林是个善于观察和总结的人,他常常觉得“老吴很狂”,比如总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我给你们看的资料不是随便找的,都是我精心筛选出来的,如果我自己的内涵都不够,还怎么带你们去读经典?”
“然而不管多狂,老吴都那么亲切、可爱。”最重要的一点,吴泓在对学生“自夸”的时候,从来不吝说出自己烦恼与脆弱的一面:由于特级教师的身份,老吴经常被迫出席很多活动,迎来送往,感觉很烦。“有朋友经商,说让我过去帮忙;有领导想让我做行政。刚开始有点动心,后来想了下,我还是教好我的书吧”。
李友林知道,“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老吴一定是学生优先”。这不是他瞎说的,而是吴泓“灌输”给他们的:“我还是应该少外出讲课,教师的本职是教书、是教你们,不是到处去讲课,一定要优先你们,懂吗?”
“老吴把他的真诚毫无保留地给了我们。”陈爽、李友林、赵敏融、王仙意、俞宏斐……当向历届学生询问起对吴泓的看法时,这是他们异口同声的话语。同时,他们无一例外觉得自己在精神上“与老吴平起平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