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浚职教“堰塞湖”需从源头下功夫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王寿斌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中国职教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纪宝成在接受某媒体专访时,直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评析职业教育积弊,该媒体以“纪宝成:市长市委书记孩子几乎不上职业院校”为题刊发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客观而论,该文之所以受到追捧,原因不外有三:一是纪宝成特定的人物身份,多多少少沾了点位高言重的光;二是纪宝成的访谈确实击中当前职教发展的软肋和要害,说出了大家都想说而没有说、大家都已说而没有系统梳理的症结性问题;三是文章标题挑动了大众的敏感神经。

  然而,由该文标题所衍生出来的浅层推论却有待商榷。道理很简单,如果仅以“市长市委书记孩子几乎不上职业院校”,来推断“领导不重视职业教育”,立论显然很难成立。从宏观上看,这几年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与支持有目共睹,各地职业院校办学硬件的改善也都成效惊人;从微观上看,即使需要证明领导重视职教,也未必一定要以送子女就读职教来体现。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走出“请领导带头喝牛奶”、“请领导下河游泳”式的思维误区。

  客观上讲,领导子女不读职业院校本不足为怪,它只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或许能够佐证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低,但却不能用以否认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重视。因此,透过“领导子女不读职业院校”的表象,深挖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背后的原因,似乎更具现实意义。该文引用某调查机构的数字说,近3年88%的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农村户籍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2%,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70%;父亲、母亲为农民、工人的学生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80%。这一系列数字显示,职业教育已然成为农民、工人等弱势百姓群体的无奈选择,成为“看得见的社会阶层固化”。经过这些年的日积月累,这种固化已迅速叠加为岌岌可危的职教“堰塞湖”,严重威胁着职教的发展、教育的公平。

  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源头上系统梳理“堰塞湖”的成因,认识它的危害。

  正如该文所追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不少政府高级领导的孩子都上中专,普通百姓的孩子想要跳“龙(农)门”也优先选择中专。从制度层面看,昔日的中专不仅是比较成功的职业技能教育,而且更是出路较好的“体面”教育,因而在公开选拔的升学制度下会快速成为高分优生才能入读、争读的教育,从而步入良性循环的健康发展轨道,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眼下的中等职业教育遭遇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上大学成为人们优先的选择,而中职为了招足生,只能降考分,生源素质的普遍降低,不仅增加了教育的难度,更影响了育人质量,并进一步反损职教声誉,综合造成“进口”困难、“出口”廉价,使职业教育成为上不了“台面”的“平民教育”。对于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是否有足够力度的解决措施?

  从根本上讲,职教“堰塞湖”的显性表现是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其根源则在于职业教育在许多方面受到了不公正、歧视性的对待甚至打压。比如说,人才使用上的“非本不录”、职称晋升上的人为隔断、工资待遇按学历分等、经费支持上的体制歧视等,这些显然早为公众熟知,但却长期一直求解无门。根子何在?决策层没有痛下决心、文件指令没有物化成实际行动是根源。即便是像纪宝成会长这样“痛批”职教弊端的重量级名人,在其长期担任“司长”、“校长”的许多年里,也鲜有时间和精力关注职业教育。如今,当其在真正有时间、有条件深入了解了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后,方才“深感震惊”并大声疾呼。

  笔者无意抹杀纪宝成会长“痛批”职教积弊的功劳,反而像全国所有的职教同仁一样,对其仗义执言职业教育深表钦佩。然而,令我等感到不安的是,由此想开去,究竟还有多少位高、权重、言重的国家制度设计和改革政策修订的决策者,能够对职业教育有足够的认识,进而推动一些治本性的措施出台,显然这才是疏浚职教“堰塞湖”、提升职教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希望。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