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也应经常“示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许冬梅

  笔者日前到某名校检查工作,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该校无论是校园环境的幽雅、学校管理的规范,还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上乘,都无愧于名校的品牌。但是查阅该校的获奖资料,虽然获奖级别之高、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是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只是这些奖项基本上集中在少数几位教师身上,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获奖专业户。

  为什么这么多大奖均集中在该校的少数教师身上呢?听他们的经验介绍,每次参与比赛,学校高度重视,为了不影响名校的声誉,每次都选派那几位素质比较高、参赛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强化训练,然后直接参赛,自然而然,再大的“鱼”也很少能跑出自己的手掌心。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不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组织教育教学竞赛的真正目的是锻炼教师队伍、提升专业水平、促进专业成长,而不是为了那鲜红证书背后的荣誉。如果将参赛机会只给个别教师,势必使大多数教师失去参与的机会,更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形成了学校教师专业能力“两极分化”,大部分教师素质提升受到抑制。

  二是不利于营造平等竞争氛围。现代学校应该秉承民主公平、以师为本的治校理念,应该给予每一位教师平等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也许有些教师在教学水平方面暂时存在差距,但只要充分相信他们,将机会给予他们,他们一定会珍惜机会,努力拼搏。即使暂时成绩不显著,但毕竟拓展了成长空间,获得了磨砺,累积了经验,距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近。如果只是少数教师参加,长此以往,他们就有非我莫属的优越感,其他教师则存在被边缘化的失落感和自卑感,容易引发教师之间的矛盾,不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三是不利于有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将“应试教育”的模式移植到“应赛教育”,表面看荣誉非常多,实际上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少;参加比赛与日常教育教学相割裂,不能形成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也就不利于有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也只能是表象,很少有值得积淀或推广的成果。

  四是不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学校的发展应该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学校领导应该具备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不仅要看到荣誉的多少、大小,更应看到荣誉背后的业务追求、专业引领、团队精神和整体优势。

  名校依靠拥有一批优秀教师,从一般学校当中脱颖而出,不足为奇。但名校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在优秀的水平线上。因此,关爱、关注弱势教师,经常将这些教师送上“赛马场”,才会形成万马奔腾的繁荣局面。

  (作者单位:湖北省鄂州市古楼街办东城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