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教育真正的主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这种教学模式使东方红小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学校面貌、教师队伍、学生成长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实现了“三个”提高,即提高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水平、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实现了“三个”丰富,即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了学生的人文思想。

  凤城市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证明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只要教师加以适时的引导,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快乐地学习。

  教学改革靠什么保障?

 凤城教育的回答: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一直较薄弱,如果不能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那么教育教学改革只能是空中楼阁。

  凤城特别重视教师的学习与培训,采取了“理论引领—实践感悟—提升创新—交流分享的培训程序,构建了“一线、两全、三多、四结合”,立体交叉,开放有序的提高培训新格局。培训以主题系列活动为主线,全员参与、全程参加;学习内容多、培训形式多、培训层面多;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培训与研讨相结合,教学与德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一,理论引领——读书与研讨活动。从2011年起,凤城开展千名教师大练兵活动,要求各校创造性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要求每名教师3年内要读10本经典书,组织全员教师进行理论学习,2011年底,对全市4500多名专职教师进行了统一验收测试。成绩统计显示,理论学习达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实践感悟——反思与“三课三改”活动。为了使教师能将自己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凤城要求每位教师提交不少于1万字的学习笔记或体会文章。同时提出“三课三改”活动,组织教师上好“三课”——达标课、优质课、示范课,做好“三改”——改教法、改学法、改练法。“三课三改”聚焦课堂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培养了教师教材分析与处理技能、学情分析技能、创设教学情境技能和小组合作学习组织技能。

  第三,交流与分享——名师助教与交流活动。从2006年起,凤城组织了“向名师学艺、跟名师练功、随名师成长”的名师助教活动,名师团队深入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助教活动,3年间名师团队走遍了全市22个镇(区)的农村小学,听课800多节,为农村小学展示了100多节示范课,上千名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名师零距离学习,面对面交流,开阔了农村教师视野,提升了素质。

  第四,提升创新——品牌工作展示。为推动“学名师、读好书、创品牌”活动,各校成立品牌工作室,树立名师品牌,对名师思想加以推广。创品牌的实质是鼓励教师争创一流,旨在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构建一支师德优秀、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凤城教育密码

  凤凰山下,东汤泉旁,美丽宁静的凤城就坐落在辽宁东部的山区。作为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县级市,凤城的教育投入水平显然无法与大都市相比,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并不普及,城市学校十分常见的塑胶跑道在这也成了奢侈品,全市165所中小学校,80%以上为乡镇学校,无论是学苗质量还是师资力量都明显“先天不足”。

  然而,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30年来相继走出了包全杰这样“人民的好校长”,冯振飞这样农村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顾元彩这样农村教育改革的先锋。30年来,中央有关部门和辽宁省曾13次在东方红小学召开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推广东方红小学循序作文教学改革经验。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00多所学校采用包全杰编写的作文教材。凤城六中改革课堂教学,创造的“分组联动,和谐发展”模式,使它从一所偏僻的农村中学一跃成为全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典型。凤城的高考升学率多年来一直位居丹东地区前列,多次获得省、市高考文理科状元桂冠。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凤城有118项参赛作品获奖。

  在改革创新的大潮中,凤城人开辟了一片农村教育改革的新天地,树立了一面引领农村课堂教学改革的旗帜。在啧啧惊叹之余,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成就了凤城教育

  答案,总是藏隐于现象的背后。当深入地调研、认真地讨论、细致地归整、理性地分析之后,我们用“一个理念,两种气质,三条途径,四个支持,五种精神”来总结凤城教育

  一个理念: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唤醒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教育主体,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成长。

  两种气质:一是浪漫情怀的诗人气质,能够仰望星空,志存高远,视野广阔,与时俱进,胸怀打造全国一流教育的理想;二是敢打硬仗的军人气质,能够脚踏实地,不畏艰难,把建设一流教育的蓝图持之以恒地落实到每个具体行动中。

  三条途径:一是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德育内容,实施德育“五心”工程;二是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推进教学改革;三是以“三课三改”为载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四个支持:一是基因的力量。凤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百年来都把教育视为立县(市)之本,凤城人血脉里沿袭着尊师重教、教书育人的基因。二是政策的力量。多年来,凤城根据上级政府的规划和政策,立足实际制定了凤城教育改革发展蓝图,每个学校按照蓝图谋划着自身发展的目标。三是榜样的力量。包全杰、冯振飞和顾元彩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实干家和带头人,他们引领凤城的中小学校不断前行。四是典型的力量。凤城地区涌现出一批颇具规模的教育改革典型学校,带动了凤城整体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发展。

  五种精神:一是不甘落后,追求卓越的自强精神;二是不等不靠,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三是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四是吃苦耐劳,以苦为乐的敬业精神;五是孜孜以求,持之以恒的进取精神。

  凤城教育启示录

  启示一: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不能等靠要,要有信心、有激情、敢改革。借鉴凤城人的这种精神,我国的农村教育改革会遍地开花。

  面对种种不利条件,凤城教育人不怨天尤人,不坐等外援,胸怀理想与情怀,满怀激情与责任,充满奉献和敬业精神,不断向前、百折不挠进行改革,使他们写就一段传奇。与凤城一样遇到种种发展困难的地区,只有借鉴凤城这种精神,才能破除等靠要带来的懒惰思想、依赖思想,才能快速跟上改革的步伐,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启示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完整、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借鉴凤城的这种教改模式,会使素质教育的鲜花馥郁馨香。

  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凤城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教为学服务,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创造了309种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形式不同,但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解决教与学方式的创新,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当家作主”。

  启示三:素质教育可以与升学率共存。借鉴凤城的经验,突破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培养人才与追求升学率的瓶颈。

  凤城教育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起点不只是知识,追求的目标也不只是成绩,它更关注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凤城人认为素质教育如果没有升学率,也是站不住的。他们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不放松对升学率的要求,他们把改革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个性发展上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凤城市每年升学率都位于丹东市前列,凤城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素质教育与实现较好的升学率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它们可以有机统一。

  凤城教育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相信这些宝贵经验会成为我们教育改革的一笔宝贵财富,也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凤城教育会越来越成熟,结出更多的教育硕果。

  (辽宁教育研究院专题调研组 文并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