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儒家文化对中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齐鲁大地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名医辈出,扁鹊、淳于意、王叔和、钱乙、成无己、黄元御……一个个璀璨的名字在中国医学史上千古流传。位于齐鲁腹地、泉城济南、扁鹊故里的山东中医药大学,继承创新,开拓进取,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特色名校,谱写中医教育新篇章。

  山东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197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1981年成为山东省重点高校,1996年由山东中医学院更名为山东中医药大学,是山东省仅有的独立建制医药科大学,2007年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建设高水平特色名校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名家、名科、名士“三名工程”建设。2012年入选山东省首批五家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建设单位,担负起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育质量与科技创新为主线,强化中医药核心地位,促进学科多元发展与渗透融合。经过50多年的艰辛努力,已发展成为以中医药学科为核心,涵盖医、理、文、工、管等学科门类,以培养基础厚重、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多科发展的医药科大学。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点,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硕士点,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和临床医学、中药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长清、经十路两个校区,总占地1829亩,建筑面积54.5万平方米,设有13个二级学院,全日制普通在校生近20000人,其中本专科生17000余人。学校在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教育、重点学科建设、科研项目与成果层次等方面居省属本科院校和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一、坚持把以文化人作为特色名校建设的“灵魂工程”,突出立德树人优势

  山东中医药大学十分重视文化在办学中的重要性,积极汲取中医文化、齐鲁文化的精髓,塑造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品格,以文化人,充分发挥文化在人才培养和特色名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并努力使之成为特色名校的“灵魂”。

  一是建立以中医药文化研究为重点的特色文化传承和创新体系。学校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国医大师工作室、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文化学重点学科、中医学术流派重点研究室和17个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等资源平台建立的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是全国成立最早的中医文化研究机构之一、山东省强化建设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拥有全国首席健康科普专家2人,先后完成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全国中医学术流派整理》、《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学》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研究专项,形成了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等系列研究成果,并构建起融合以扁鹊精神为代表的中医文化和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齐鲁文化为一体的特色中医文化传承和创新体系,目前正在进行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400种重要中医古籍保护整理和传世通行本出版工作。这些文化工作为学校保持和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与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是注重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中医文化传承。在学校发展历史中,涌现出了周凤梧、李克绍、徐国仟、张珍玉、周次清、张志远、张灿玾、刘献琳等医学大家,他们知识渊博、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治学严谨,形成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学校就制作了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教学录像片,使老一代专家学者的治学传统、教学风采代代相传。学校学报开辟的“名老中医之路”专栏,以“总结名家经验、弘扬名家医德、传承名家学术”为宗旨,总结研究中医成才规律,历时3年,共刊载66位名老中医成才经验,后结集出版的《名老中医之路》,使老一辈医学名家的治学精神和成长经验得到传承。目前学校有17个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9个省级名老中医工作室,通过系统收集整理、挖掘研究、总结继承、发扬创新、推广应用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进一步加强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与创新,并培养一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和新一代名中医。

  三是充分发挥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过程中,不断积淀着融中医特色和齐鲁特色为一体的文化底蕴,坚持中医文化和齐鲁文化的深度融合,将“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中医核心理念和“仁”、“和”等齐鲁文化价值精髓融入到人才培养和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实现以文化人。学校开设的“中华传统文化”系列公选课程,重点加强齐鲁文化的宣传教育,该系列课程受到同学们普遍欢迎和一致好评;在中医专业课程上,着力挖掘、提炼中医文化育人思想,中医文化深深熏染着每一位学子,在培养其“厚德怀仁,博学笃行”的品质上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四是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学校坚持把文化活动和文化实践作为以文化人的重要方式,通过开展生动活泼、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实践,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学校每年坚持开展传统品牌的文化活动,如举行“岐黄杯”中医专业知识竞赛、中医经典背诵大赛、登山采药活动等,同时也不断进行创新。2012年学校主办了影响广泛的中国(长清)扁鹊中医药文化节。校报长期开设《医林史话》、《蕙苑食话》、《药苑平谈》、《医籍漫话》等中医药文化特色栏目,深受读者喜爱。学生自己创办的《齐鲁杏苑》、《药苑》、《教学桥》、《读书人》、《薪火相传》等学术刊物水平不断提高,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的学术潜质和创新能力。这些具有浓郁特色的文化活动,推动形成了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育人环境。

  二、坚持把厚重基础作为特色名校建设的“根基工程”,夯实立德树人基础

  学校一直把“厚重基础”作为办学特色之一,注重专业结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稳定性,既为学生夯实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供坚定保障,也为立德树人提供了厚实底蕴。目前学校有21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为国家特色专业,形成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以现代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多元化中医人才培养体系和以全日制普通教育为核心的继续教育、国际教育等协调发展的多元化教育体系,有本科、硕士、博士完备的教育层次,适应并满足了山东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学校坚持本科教学主体地位,以质量为核心,以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逐步建成完善了具备中医药特色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一体两翼”实践教学体系、“三位一体”的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和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先后创办了全国仅有的中医专业少年班、全国仅有的布点中医文献学专业,最早开办了中医全科医学班之一。借鉴师承式中医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厚文理、精医理、通经典、重实践、早师承”原则,创办了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传统中医班。

  学校依托以省属医学院校仅有的“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代表的实验教学平台,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龙头的实践基地和体系完备的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不断强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通过实验课程、实验平台、实习基地等建设,形成以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和专业见习、实习为主体,课外科技创新和综合社会实践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实践教学体系。现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39家本科实习基地,6家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1个地市级校地联合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2个中医药科技产业示范教学基地。培养的人才具有敦厚朴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特点,2012年,山东中医药大学学生在参加全国、全省各项科技技能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如在全国中医药院校技能大赛——2012“华佗杯”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在山东省“挑战杯”科技竞赛中,获得特等奖3项、一等奖8项。

  三、坚持把科研创新作为特色名校建设的“支撑工程”,提升立德树人能力

  山东中医药大学是国家新药创制山东大平台中医药平台、国家新药创制孵化基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技术依托单位,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化规范种植项目承担单位。学校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等,强化以研促教、教研相长,通过理论与技术创新,使科研促进教学、促进人才培养,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让科研成果进课堂,同时也探索建立优秀本科生进科研团队、进科研项目、进科研实验室的“三进”助研机制。

  近年来,学校在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全省省属高校中首家主持“973”项目,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研究项目,产生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形成了以中医理论建设与研究、中药新药创制、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重大疾病中医基础与临床研究为核心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另外,学校围绕建设中医药研发技术体系、生产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市场服务体系等“四个体系”,以鲁东南地区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开发工程、特色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等为重点,着力构筑有特色、高水平的中医药现代化研发与产业化体系,指导建立了金银花、瓜蒌、北沙参、徐长卿、全蝎、丹参等大宗道地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60余万亩,既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富民兴鲁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也给学生科研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