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越权”反映大学自主权缺失
■熊丙奇
据《新闻晨报》6月18日报道,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12届毕业生汪奎的硕士学位论文《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几天来成为各大网络的热门新闻。一个在网络上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呵呵”,竟然成了一篇3万8千字硕士论文的研究对象,网友除了大呼惊奇外,还质疑大学教学质量,硕士论文怎可以这么随便写。
前几天,还有一条来自大学的信息,也令网友很纠结,感叹大学怎么想招谁就招谁。据报道,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冠军得主梁博因英文成绩不尽如人意,未达到硕士研究生录取资格,但吉林艺术学院已经向教育部申请,破例录取他为该院研究生。
上述两件事,按理都属于大学的“自治范畴”。前者是学术事务,硕士学位论文有无学术性,应按学术原则,由学术共同体评价。后者属于招生事务,学校是否录取某个学生,应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标准,按教育标准决定。可从这两件事所引起的舆论反应看,很多网友对学校的内部事务特别热情,而这种热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的办学自主权。
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不仅是相对于政府行政力量而言,即行政力量不能干预学校办学,也相对于社会力量而言,具体表现为社会舆论不能替代教育原则和学术原则,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术进行评价。否则,大学就将在迎合社会舆论中迷失自我。比如,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在不自觉地用功利的观点去评判学术研究活动。如果按照网友们的“学术价值观”,大学及研究机构所作的很多学术研究都“没有价值”。那么,一些学术研究是不是必须按照“民意”就此取消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很多大学普遍缺乏学术自治、教育自主的环境。一方面,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政府既是公立学校的举办者,又是办学者、评价者,学校存在高度行政化倾向。另一方面,公众没有参与学校办学管理、监督的渠道。
然而,不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公众都有权参与学校的办学决策、监督乃至评价,以让大学的办学更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当前,我国的大学不管开设一门新课程,还是进行一项研究,都可能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就反映出公众参与学校办学监督的内在需要,也表明我国大学的教育和学术公信力并没有形成。
在国外,大学独立办学,实行学术自治,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实行理事会治理,理事会的组成十分广泛,有政府官员、立法机构成员、校领导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和社会人士。这种治理机制,把公众的意见体现在学校办学战略中,与此同时,学校内部行政权与学术权、教育权分离,学术决策由学术委员会负责,教育决策则由教授会负责。因此,舆论并不会动辄去评点学校的具体学术、教育事务。只有当课程设置、学术研究超出教育、学术范畴,成为公共话题之后,才会引起舆论关注。
同样,在我国,如果大学的教育决策、学术决策坚持教育标准、学术标准,舆论也不会“越权”去干预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令人忧虑的是,在某些重要学术事务中,比如对学术不端的查处,学术评价严重缺位,舆论评价反倒成为重要力量,这已经成为大学自主权缺失的严重后果。(作者系教育学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