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学生喜欢学校开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王月玲和学生一起包饺子。于艳丽 摄

  除了知识之外,学校教育还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这是山东省文登市大众完小校长王月玲一直在追问和思考的问题。她说,只有学生真的喜欢学校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了,教育才算真正找到了起点——

  ■宋洪昌

  每到毕业时节,王月玲总会与全体毕业班教师一起,站在学校门口,目送毕业班学生一个个不舍地走出学校大门。有时,已经走出校门的学生又会情不自禁地折转身来,跑到王月玲和老师跟前。于是,就像是有心灵感应,呼啦啦,又一群走出校门口的男生、女生跑进来,涌到了老师身边。

  王月玲说,这是她做教育这么多年最有成就感的一刻。“学生们能够怀着一种感恩和留恋走出校门,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成功。”

  这是王月玲心目中的理想学校,为了建设这样的理想学校,她与老师们一直在努力着、收获着。

  学生喜欢学校,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失去体验和感悟生活能力的人很难说是一个健全的人。教育必须增加学生体验和感悟生活的机会,并能将这种体验和感悟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王月玲觉得,学生喜欢学校,才会愿意接受学校教育,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但是,她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不少学生并不那么喜欢学校。

  “现在教育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譬如,这次考试比上次考试提高了多少分。而对于见效慢的事情,就不愿意去做,即便这样的事情对学生的未来有多么重要。”王月玲认为,目前学校教育强加在学生身上无谓的负担过多,学生承受的压力过大,而这一切又是在“为了学生的未来”名义下进行的,这就显得尤为可怕。

  王月玲说,如果学生不喜欢学校,就意味着教育从一开始就失败了。

  2012年9月,一份关于学生家庭作业的问卷调查引起了王月玲的注意。这次对三至五年级学生“是否喜欢家庭作业”的问卷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回答是“不喜欢”。

  深入到学生中间去,王月玲听到了更多来自他们的真实声音:每天像机器人一样一成不变地写作业,实在厌烦无聊,希望放学后可以有自己喜欢做的事。

  随后,一项关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规定在大众完小正式出台:每周三晚上为无作业日,各科教师都不能给学生布置任何书面家庭作业,必须让学生有自主选择、自由支配感兴趣的课外活动时间。

  学校在学科作业上做“减法”,却在实践类作业上做起了“加法”。在周末和假期,学校会为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性、创新性和体验性作业,如家务劳动、课外阅读、游戏活动、体育运动、社区活动、亲子交流等,学生们由此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这样的假期作业让学生们感到新鲜,更让他们体会到了在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他们有的到大街上卖鲜花,有的卖报纸,有的收废品,还有的帮助照看商店生意。

  一名学生选择了卖报这样一条“创业之路”,当他开始叫卖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了创业的艰难。整整一个上午,好不容易挣到5角钱,他连瓶汽水都舍不得买。

  “以前总觉得爸爸当厨师低人一等。说实在的,还有些瞧不起他。当爸爸手把手教我刻萝卜花时,我感受到了他的认真和心灵手巧。尤其是爸爸作为家长义工到校指导学生果蔬雕刻,我更是对他刮目相看!”一名学生选择了“跟家长学一手”的体验作业,结果让他体会到了许多触动心灵的东西。

  “在这些体验性的作业里面,有学生不断提高的能力,更有他们身上发生的那些微妙变化,这些变化会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甚至是一辈子。”说这话时,王月玲语气显得非常肯定和自信。

  在活动中感受润物无声的教育

  让学生在每一次教育活动中感受到成长的愉悦,教育就会“活”起来,学生的生命就会在觉醒中绽放出更加动人的风采。

  在大众完小,学生们每个月都有节过。艺术节、吉尼斯节、体育节、科技节、民俗节、体验节、读书节……一个节日就是一门课程,12个月下来就是12门课程。围绕每个月的节日主题,学校每周会开设一节校本必修课。

  为使校园文化十二节节节有收获,年年有新意,学校专门设立了“我的创意”信箱,在校园网开设校园文化十二节专栏。师生还合作创作了校园十二节日歌,编写了校园文化十二节系列校本教材,将校园文化十二节作为实验课题进行研究。

  5月是读书节。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学校有关读书的活动一个接一个——讲故事比赛、读书知识竞赛、经典诵读、古诗新唱、课本剧表演、朗诵比赛……就连家长会的内容也与读书有关——“我与孩子同读书共成长”。

  学生们最喜欢的“图书漂流”活动,将读书节推向了高潮。全校1300多名学生聚集到操场,每个班级一个摊位,自主经营各自书摊。一名学生花2元钱“淘”来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干脆席地而坐投入地读起来。读完了,书市还没散,他脑筋一转,又当起了卖家,以4元钱的价格卖了出去。整整一个上午,全校“漂流”出去的书籍达到三四千本。

  “图书漂流的不仅仅是书籍,还有思想。”在王月玲看来,这是图书漂流最有价值的收获。

  最让学生们兴奋的,是11月份的吉尼斯节。

  其中的项目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包括了知识类的古诗词大赛、成语接龙、格言默写、五分钟默写单词;技能类的一分钟仰卧起坐、一分钟单摇跳绳、篮球七点围绕运球、对墙面打乒乓球、颠乒乓球走路;实践类的拆装四驱车、穿针引线、一分钟夹玻璃球等。全校1300多名学生在攻擂和守擂之间展开了激烈角逐,每名学生在参与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

  挑战项目由学生自己申报,吹拉弹唱,电脑游戏,速度打字,烹饪面塑……只要觉得自己在某一方面有优势,觉得哪一样能出彩,就可以申报哪一样。

  海选首先在班级内举行。挑战项目既有学校指定的12个规定动作项目,也有自由申报的自选动作项目。海选成为每个学生展示的舞台,全班学生“一个都不少”。

  最后一个周是全校比赛。在快乐的参与中,几乎每个学生都获得了重新发现自己的机会。

  在保留节目“古诗连背”中,一名二年级学生一口气背诵了240多首古诗词。一个轮滑玩得很有水平的学生,申报时心里有点打鼓:“我想申报轮滑,可以吗?”“完全可以。”老师肯定的回复让学生一蹦三尺高。创造四驱车装卸纪录的一名五年级学生兴奋地说:“小学就要毕业了,能留下自己的纪录,特别高兴。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大众完小带给我的快乐和教育。”

  在学生心中珍藏一份不断发酵的感动

  让学生体会一份感动,并将这份感动珍藏为一种美好的记忆,这也是一种教育

  五年级的学生要毕业了。此时,王月玲心中一直在思考应该怎样让学生挥别母校:为什么有的学校学生在毕业离开时,会在课桌上写下“爷走孙来”的话?“这不正常。学生不应该以这种方式离开校园。”

  于是,随着毕业典礼的到来,一门以感恩为主题的毕业课程在大众完小开始了。

  教室里,黑板上,气球和鲜花装饰的图案中间用彩色粉笔写着“带走____,留下____”几个醒目的大字和符号。一名女生走上讲台,将写有“希望”和“感恩”两张心形的黄色卡纸分别贴在破折号上,组成了“带走希望,留下感恩”的词语。一名男生走到讲台前,把两个红色的大字“美德”分别贴在了破折号上,他动情地说:在即将离开母校之际,我想带走美德,让它在新的学校发扬光大;同时,我也想留下美德,让小弟弟、小妹妹以我们为榜样……

  学校毕业课程的内容丰富而多彩。

  一位男生在碗口大的黄色气球上用彩纸屑粘贴出一个大大的“爱”字,这是他用整整一个中午时间为同桌做的毕业礼物,因为上次期中考试优异的成绩里有同桌平时的帮助。一位女生特意给班级制作了一个影集,希望把全班同学的合影装在里面。

  ……

  报告厅里,毕业班所有的任课教师,还有学校餐厅的工作人员、校门口的保安,满面笑容地站在台上,接受学生们献上的一束束鲜花。随后,学生们充满真挚感情表演的《感恩的心》,激起了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临别时刻,在每一个师生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温存和感动。

  “教育就是要触动学生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王月玲说,“美好的东西会在学生心中沉淀,伴随学生一生,并且会不断发酵、放大。”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在王月玲看来,这就应该是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作者单位:山东教育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