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师——

  既善于在逆境中成就业绩,也懂得发挥团队的最大效能

  四川文理学院所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滞后,教师待遇一直偏低,师资队伍不稳定,引进人才较为困难。

  为改变教师队伍结构,稳定和引进人才,四川文理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花大力气加大师资队伍的培养与稳定力度。实施有重点、有计划、分层次的教师培养计划,重点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全额资助培训费,在读期间全额发放效益津贴。

  据统计,四川文理学院在2006至2012年期间先后投入300万元,主要用于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共送培硕士94人,博士24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硕博士率达到了73%,有效地提升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从事教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学校还加大了中年骨干教师培养力度,重点资助有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出版专著和发表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提供学术假期。5年来,资助出版学术专著16部,培养教授35人。

  四川文理学院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出台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评选与奖励办法,每两年评选和奖励一次。近三年来,投入100多万元加强教师梯队建设,现有省、校两级教学名师22人,教学骨干教师28人;省、校两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5人,校级学术骨干教师25人,教师梯队基本形成。

  难能可贵的是,受学校历史文化氛围的熏染,四川文理学院的教师也都具有不畏艰难困苦、敢于在劣势条件下成就事业的创业精神。

  2012年8月4日,《达州晚报》对四川文理学院离退休教师袁瑞英的事迹进行了长篇报道。当时,袁瑞英副教授编写的《洪化元年长江上游罕见特大洪水研究》一书,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这场被有关专家鉴定为发生在清朝年间的“洪化罕见特大洪水”,比近300年内任何一场洪水均高出20至80米。为研究这场洪水,袁瑞英倾注了一辈子的心血。2011年5月,一位合川老乡提供了一条洪化洪水的线索,为了实地调查,71岁高龄的袁瑞英顶着风雨、踏着泥泞再次前往合川。

  曾经有人不止一次问过袁瑞英:“自己的家人都不去照顾,只知道关心一场已经成为历史的洪水,到底图个啥?”袁瑞英的回答是:“除了对水文事业的热爱,对真知的追求,还真的没什么了。”

  像袁瑞英一样,凭着一腔对事业的热忱,四川文理学院的教师在逆境中成就了非凡的业绩。他们不仅善于单打独斗,也懂得如何扭成一根绳,发挥团队的最大效能。

  四川文理学院非常重视教学团队在承担教学改革项目、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水平中的重要作用。学校领导深刻认识到:“加强一个教学团队、培养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就是培养一批师资。”

  近年来,四川文理学院加大教学团队建设力度,启动教学团队建设工程,给予校级教学团队5万至10万元的建设经费。目前,该校已培育省、校两级教学团队23个。

  学生——

  扛得起艰难,经得起困苦,敢于直面人生,自强不息,坚忍不拔

  2012年6月22日,学校校长在告别2012届毕业生时,作了题为《诚信做人、重德慎行》的演讲,把“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学校精神作为送给同学的临别赠言。

  他语重心长地说:“从校园到社会,从理想到现实,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工作暂时的不如意,生活暂时的不美好,只要你们还记得文理广场上印刻的的学校精神,你们就扛得起艰难,经得起困苦,敢于直面人生,自强不息,坚忍不拔。”他告诫同学们,要想成就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

  文理学子没有辜负校长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2012年夏天,四川文理学院初教系、体育系的22位学生应邀参演了党的十八大重点献礼影片《雨中的树》。他们冒着酷暑,经过连续三个通宵的艰苦拍摄,终于圆满地完成参演任务,体现了文理学院大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敬业精神,得到了《雨中的树》摄制组的一致好评。

  升本伊始,四川文理学院就面临着中国大学生的入学容易就业难的局面。在这一背景下,四川文理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立足“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应用性人才。

  经过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和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四川文理学院从2008年开始实施“平台+模块”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分为“平台课程”和“模块课程”两大体系。

  平台课程由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构成,主要保障本科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模块课程由专业方向模块和特长方向模块课程构成,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个性特长,体现人才培养的专业特征和个性要求。两大课程体系重在强调专业基础、应用能力和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走出校门、服务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实施意见》的要求,四川文理学院再次进行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增大实践教学比重,突出实践育人、合作育人、交叉育人,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升本以来,四川文理学院认真贯彻执行中央16号文件和省委36号文件精神,利用地处革命老区、境内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加强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巴山红军精神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毅力。

  由于学生思想朴实、作风务实、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四川文理学院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特别是成都、重庆、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的企事业单位,纷纷来校选拔毕业生。2012年,四川省教育部门对全省93所高校2011—2012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考核评估检查。经过自查自评、专家组抽查考评、专家组集中考评三个阶段的考评工作,四川文理学院被省教育部门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至今年5月,在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普遍遇到“寒流”的情况下,四川文理学院的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与编导、物业管理、财务管理、工程造价、市场营销、老年服务管理等专业的就业率均超过了80%。

  建校以来,四川文理学院为地方培养了40000余名合格大学毕业生,他们中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所在行业骨干,不少人已经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涌现出了一大批知名专家、优秀教师、著名作家、诗人、企业家等。

  其中,至今仍传为美谈的是“巴山作家群”,代表作家有田雁宁、谭力、李明泉、张建华等。这些毕业于四川文理学院(原达县师专)的作家,作品风格质朴清新,人物形象生动鲜活,体现出阳光气息和泥土馨香,在上世纪80年代掀起了一阵阵文学旋风。由他们编剧的电视连续剧如《女子特警队》、《文成公主》、《杀出绝地》、《特殊使命》、《东方朔》、《江姐》、《远山的红叶》等多次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热播。

  升本以后,四川文理学院学生在各级各类赛事中更是风光无限。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国家奖励3项,省级奖励20项;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有3个团队获奖;参加ITAT(计算机信息技术)大赛有10人次获国家奖励;近两届参加全国和全省大学生艺术节比赛,获得国家一、二等奖7项,省级一等奖25项,省级二、三等奖32项。参加各类体育竞赛,获得国家奖励10项,省级奖励25项,其中参加全国万人健美操大赛四川分赛,8支队伍全部获得一等奖,2011年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首届曲棍球比赛获冠军,2012年参加全国大学生第二届曲棍球比赛获亚军;2013年组队参加四川省大学生运动会,摘得8枚金牌、4枚银牌、6枚铜牌,取得金牌总数全省第二,女子团体总分全省第一,男子团体总分全省第二名的佳绩;2013年参加第四届“蓝桥杯”全国大学生软件专业人才设计大赛(四川赛区)选拔赛,取得4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参加第六届“认证杯”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获得国家二等奖1项,国家三等奖9项。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取得一等奖2个、优秀奖3个的好成绩;数财系学生赵伟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体育系学生谢丽君取得国家足球裁判员资格。参加全国、全省演讲比赛、英语写作竞赛、多媒体课件大赛、物理教学技能比赛、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均取得较好成绩。

  服务——

  没有忘记父老乡亲的殷切嘱托,没有懈怠稚嫩肩头承担的共荣使命

  四川文理学院对2006-2012届本专科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85%的毕业生在四川就业,其中川东四市占37%。因此,办好这所学校,对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革命老区人口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升本成功后,四川文理学院没有忘记父老乡亲的殷切嘱托,没有懈怠稚嫩肩头承担的共荣使命,而是以自己雄厚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和智力优势,全方位地支持着川东地区乃至四川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根据省教育部门的安排,四川文理学院对口支援地震重灾区青川县的教师教育工作。接受任务后,四川文理学院精心挑选专家、教授近30人次到青川,开展了七期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培训,培训师资1300人次;同时学校还对口支援了地震重灾区南江县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艰辛努力,圆满完成支教任务,一定程度上恢复并提高了灾区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