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题入手切准管理脉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张道琼

  校长的办学过程其实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成长过程,是对管理本真意义的理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校长要努力探索富有实效的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办法,能够将问题转化为学校发展机会,走出个性化的管理之路。

  探寻文化根源  打造共同愿景

  案例一:

  上世纪末,我所在的合肥市舒城路小学由于种种原因,教育教学设施陈旧,教师凝聚力弱,学校发展缓慢。如何使学校走出低谷,提升学校发展力?为此,学校广泛征求发展建议,组织教师盘“家底”,找亮点,最终,根据学校的历史、现状及目前发展对教师的期望,把目光聚焦在校名“舒”字上,讨论、提炼出“舍予精神文化”:无私的奉献精神、崇高的教育责任、高尚的人生信仰、平和的育人心态,以此作为教师的共同愿景。同时,以“舍予网站”的建设和 “舍予讲坛”的开设为载体,让舍予精神核心的“真爱、责任、快乐”渗透在学校的方方面面,并与育人目标紧紧联系,快乐和谐的精神文化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最终使舒城路小学从一个薄弱学校逐步发展起来。随着学校的变迁,校名的更改,学校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以舍予内涵为基点,又进一步提炼出了学校主体性教育办学特色及办学指导思想。主体性学校文化的提出既是对“舍予”内涵的丰富与提升,也是学校办学思想的一次质的飞跃。

  校长感悟:

  学校文化是什么呢?可以说是“在这儿做事的方式”,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主流的做事方式。对于一所学校的校长而言,要深入了解并研究本校的文化风格或类型,寻找到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和突破口,想方设法逐渐打造学校的发展愿景,建设一种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形成教师在学校中共同做事的方式,确立教师对于学校的认同感。

  研究常规问题  生成特色管理

  案例二:

  在听课和调研中,我发现青年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甚至出现偏差,教学活动不能达到有效、有趣、有味儿。针对这一调研结果,学校进行认真分析与反思,认为问题的症结还是在教师的备课上。年轻教师虽然很敬业,但受能力、阅历及教学经验所限,不能达到有效备课。为此,学校分年级组集中反馈、梳理出关键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学校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有效融合,通过实践、反思、总结提炼为双体融合式五环节备课模式。几个学期下来,教师们一改往日高耗低效备课为实实在在地钻研教材,不仅年轻教师驾驭课堂、把握教材的能力得以提高,并由此带动了老教师的学习和研究热情。

  校长感悟:

  学校在管理实践中一方面要极力构建常规管理机制,通过常规这个载体,实现管理理念,达成学校管理目标;另一方面又要主动对常规管理运行机制进行诊断分析,从日常不以为然的普遍现象中,透过表面问题找出问题症结,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从而真正达到引领教师、服务教师的目的。校长在管理中应该基于这些日常真实发生的现象、问题进行研讨、探究,让问题生成管理办法。

  关注学生状态  变革教育方式

  案例三:

  不久前,学校上城分校领导值班巡查记录表上,连续提到了学生课间游戏不文明和安全问题:不少学生趴在过道地面上玩拍“方宝”,个别学生甚至跑到课间书吧里去拍。学校立即开会要求班主任加强对学生文明习惯及安全教育,加大检查力度。但是,仅仅几天后,又恢复常态。这种现象屡禁不止的深层原因是什么?经过分析,学校最终找出问题所在:学校大课间活动单调,只注重健身,忽略了运动技能的训练和兴趣的培养;学校健身活动区器材的种类、大小、高度不适合低年级学生玩;教师、家长不能带学生做有益的体育活动,学生不会玩。随后,学校不仅丰富了大课间活动内容,尝试开设了十几门艺体类的选修课,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两年下来,学生活动不但井然有序,而且艺体类成果也显效。

  校长感悟:

  关注学生状态,并及时调整学校的管理方式,是学校应追求的管理境界。学校管理者就是要在活动中发现,在发现中思考,在思考中变革教育方式,在教育方式的呈现上凸显教育的本真与有效,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学生成长的快乐,在变革中享受育人成功的喜悦。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市六安路小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