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竞争的实力与自信
原典阅读是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学生的必修功课。国娇 摄
■本报记者 黄文
尽管今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毕业生舒子芬却先后拿到新东方、卓尔控股有限公司、龙王湖集团三家著名企业的录用通知。她的9个同班同学也像她一样每人拿到多个聘书。在招聘市场上,省属高校本科生敢与985、211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比拼并取胜,这里的学生就是有与他人同台竞争的实力与自信。
湖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是教育部特批的国内第一个旨在培养从事国际文化交流人才的全日制本科目录外专业(今年归口为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纵观自2006年建专业以来国交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以素质能力培养为重心,将学生发展与社会需要相契合,是他们本科人才培养的成功之处。
审时度势 预测捕捉社会人才空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外交流日益密切深入,文化交流的能力在社会各层面都有综合化、常态化需求,各企事业单位都急需能独立从事与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当下,文科高等教育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基础文科与应用文科分裂、课堂与实践分裂。本科教育学科壁垒、划分过细,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譬如外语系培养的学生不懂文化,而学历史、中文的缺乏对外交流能力。”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教授、文化史学专家周积明说。
国内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应对此项要求的主要是外语专业与传播专业,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对外汉语教学,它们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上具有专业盲区,在中外文化底蕴的培养和训练上也有局限性,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国际文化交流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涉外文秘、国际新闻传播的相关工作,以及从事涉外文化艺术事业单位、政府外事部门的行政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实际上十分紧缺。反观以往的高等教育并没有有针对性地培养这类人才。”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前院长、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所长郭莹说,“高等教育应有超前性和国际视野,能够预测或发现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审时度势,决定补充国内现有高等教育这一缺环,建立一个全新的专业,致力于培养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中外文化底蕴,以及较强的国际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文科人才。2006年,国际文化交流作为教育部目录外专业正式创办,也是国内第一个旨在培养专业的国际文化交流人才的本科专业。专业文理兼收,每届四五十人一个班的规模。
早在2002年,由文化所创办、郭莹和周积明主持的本硕连读的“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为增设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积累了一定经验。
全新课程 文化贯通与实用技能并重
湖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是以文化史为核心和基础的多学科融合的新型专业。举办该专业的文化所认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专门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英汉双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较为深厚的中外文化底蕴与“大文科”知识基础,熟练掌握传播学理论和传播技能。
他们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古今通、中西通的课程体系,形成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特色。分管学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杨鲜兰说:“国交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动了脑筋的,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课程,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结构更加合理,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更强的适应能力。”
“国交专业以文化史与外语为主干学科,以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为核心课程。课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外语,包括英语和第二外语。四年中英语学习贯穿始终,并且与英语专业的课程及要求基本相同。让学生掌握参与国际交流的工具。第二部分是中外文化基础课程,主要开在低年级,有中国文化、外国历史与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史,包括《论语》、《圣经》、《古兰经》等在内的中外原典阅读,等等。让学生打下中外文化的“厚基础”。第三部分是专业应用型课程,有国际关系、对外传播、国际法等。学生在高年级可以选修对外汉语、文秘等方向课程,也可选修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等第二学位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方面发展的空间。”郭莹介绍说。
“高中毕业后我不知道以后做什么,这个专业帮我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定位,而且形成了学习能力、做事能力。这是专业给我最大的益处。”10级学生邓居首说出了许多同学的心声。
这样的课程设置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能融会贯通。如中外文化课程,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专题为形式,以文化原典为基石,自成体系,而非传统的历史课程。为此,他们自编教材,以专家专题讲论为中心,不同于一般概论式教材。二是新兴课程的开设要求教师学习更新知识。如“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西方学术界出现的新兴交叉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将政治经济学方法引入国际关系。为使学生获得新的学术视野,文化所的青年教师通过境内外名校学习后开课。国内目前仅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等极少数高校开设这门课程。再如由香港大学中文系教师、香港语言应用学会会长何伟帜讲授的“演讲与沟通”课程,也是国内高校少见的,对训练学生沟通交流能力非常有成效。国交还不断建设、优化课程,从07级开始,增加了经济学,11级开始又增开当代中外关系史和中国书法等课程。
国交班大三学生袁思琪说:“大文科的教学和广泛的学习模式非常好,培养我们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我实习的一家公司负责人对我说,技巧知识容易习得,但一定要有修养有素质,这是我们看中的。”
扎实有效 将每个环节落在实处
人才培养,有时候不缺乏理念,而是缺乏扎实的行动和实际效果。国交无论是教学、实践还是考核等各环节,都对学生严格要求,使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
在国交的课堂上,既运用小组讨论、课堂演示等新的教学方式,也不排斥传统手段。当前,其他学校的相关专业也会开设原典阅读类课程,但以导读、选读的方式居多。而国交的“十三经”阅读走的是传统训读的路,以课堂讲授与课外读书活动的形式,从大二开始用两年时间,老师带领学生一字一句地把意思弄懂。“这种精细阅读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古汉语知识以及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更让他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他们以后的治学与做人打下较为厚实的基础。读完后文化含量大不一样。”为学生讲授“十三经”和文字学、中国书法课的11级班主任何山石说。他同时任课的文化史专业的研究生也是以这种方式研读“十三经”。
“我跟化工学院的同学住在一起,看到他们每次考试就是做卷子,然后发个成绩就完了。我们不是为了成绩而学习,我们在乎的是学到了什么,注重的是过程。”10级新疆女孩古丽娜·努尔旦别克说。国交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有多种,有试卷考查或论文、试卷结合,有的只有论文,还有根据平时成绩累计,包括作业、PPT展示、小组讨论等综合评定,有的课程甚至需要面试。
2013年的春节前夕,历史文化学院,没有暖气的教室里只有两位老师和一名学生。老师:“请你谈谈中国文化中最好的或者最不好的是什么?”学生:“没什么好或者不好,关键在怎么看。”老师:“有论者认为中国人勇于私斗,怯于公战,你怎么看?”学生:“国人怕得罪人。”老师:“为什么怕得罪人?这好不好?”……
这不是研究生的面试,而是国交11级“中国文化”课的期末考试。51名学生每人面试约30分钟,14人因回答不合格被要求重新准备再次面试。这场面试历经三天,两位老师都冻病了。
每一次面试之后老师们都要进行总结,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就是要让学生摒弃不求甚解的毛病。面试比批改试卷工作量大得多,但这种面对面的诘问答辩,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个很好的训练。”郭莹说。
“为开阔学生视野,广泛接触社会,了解当代中国,我们让学生向下、向外接触社会不同层面,产生对社会的人文关怀情怀。”周积明说。11级学生周益帆大二寒假参与了郭莹老师的课题《中国工人现状调查》,她说:“我们不是被动地学习知识,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就要接触和思考社会现状,即使不能改变也要发出声音。”
除了基层实习、田野调查、文化考察,国交还为学生提供了其他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赴台湾交流研讨、香港短期调研、接待外宾等。国交十分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参加和组织各类活动。在学校很多朗诵、辩论、演讲等大型比赛中都有国交学生获奖,在校话剧团、广播台、青年志愿者等主要社团也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截至目前,今年的全部37名毕业生,除9人继续深造或出国做汉语教学志愿者,绝大部分学生已成功就业,且层次较高。“从毕业生的能力素质反观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教改的过程、做法是适当的。学校想在湖北办出特色,优势就是要在本科教育上打好基础。从文科试点班的探索到创办国交专业,文化所的教授们一直在引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改革。他们也给学校管理部门和其他学院带来压力和动力。他们是推动学校改革的一面旗帜。”副校长杨鲜兰赞叹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