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引领时代的先锋 那些推动改革的能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江苏省盐城市采取政府统筹、综合治理的方式,以清理规范改制学校、优化调整施教区、推行集团化办学、实行校长教师交流、改造薄弱学校、加快新校建设等一套“组合拳”出击,走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的路子,在三年内打造成了“无择校城市”。

 采访记忆

 由于择校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此次采访的复杂程度和工作量都是少有的。在4天的采访行程中,我们跑了400多公里,几乎走遍了盐城的每个县区,走访了20多所学校,采访的市区官员、教育局干部、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区人士多达50余人。我足足用完一根笔芯,整整写满一个采访本。经过如此细致深入的采访,我们对盐城治理择校的思路、举措和效果有了详细了解,也由此确定这是可以写成重大经验报道的题材。 

 我们从多个渠道了解到,盐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不仅亲自督办清理“国有民办”改制学校和划分施教区,而且多次在大会上承诺“不打招呼,不批条子”,并对各级党政机关下了死命令:不得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递条子,权力再大、金钱再多、人脉再硬也不能干预招生。有意思的是,不少地方领导也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他们也是治理择校的受益者,因为以往每到招生季节,他们都要为“条子生”所困。

 当然,最受益的还是普通家庭和孩子。一位姓周的一年级家长说,家里收入不高,也没什么关系,以前根本没指望能让孩子上家门口的这所名校。但盐城治理择校后,他“没找一个人、没多花一分钱”,就把孩子送进了实验小学。感受着家长油然而生的幸福,我也一阵感动。

 这篇报道后来被江苏省教育厅和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2012年度教育新闻奖”一等奖。但作为教育新闻记者,真正的成就感不是来自于奖项,而是在于我们确信自己推动了教育改革进程。(本报记者张以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