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利用羞怯的教育性
■陈英敏
在某些交往情境中,面红耳赤、呼吸急促、语无伦次、不知所措等,表达了怎样的内心悸动?为了避免不安与尴尬,个体尽量回避这种社交场合,显示出怎样的心理特征?这些在心理学上所谓的“羞怯”现象,对教育有什么影响,教育者又该如何应对呢?
年少羞怯有几何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羞怯现象十分普遍。上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津巴多(Zimbardo)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美国成人中约有80%的人曾不同程度地体验过羞怯,其中具有慢性羞怯(即几乎在所有情境中都表现得羞怯)并且已经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困扰的成人达到40%左右。在中国这个比率更高,约为50%至60%。
青少年的羞怯状况如何呢?津巴多等人在一所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4年级至6年级小学生中较为羞怯的占到42%;而7年级至8年级羞怯学生的比例却攀升到54%,远远超出了成年人。中国一项调查研究显示,4年级至6年级42%的小学生有羞怯感,而中学生则高达59%。可见,中小学生羞怯比率较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除了羞怯的年龄特点外,一些研究发现,在性别方面,女生的羞怯程度高于男生,尤其在青春期;在地域上,农村学生的羞怯程度高于城市。
个体之羞何处来
适度的羞怯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有时还可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崇尚集体主义的传统文化中,适当的羞怯表现往往代表了某种乖巧、安静、谦和、低调、不张扬等,有助于人际的和谐。但随着中国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介入,当今的中国社会越来越推崇张扬的个性及自我的充分展露,羞怯更多被视为不自信、怯懦的表现,过分的羞怯给个体的适应与发展将带来一系列消极的影响。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羞怯?
从遗传学角度看,行为遗传学家发现,羞怯与遗传存在某种关联。同时,西方的研究发现,天生具有羞怯倾向的只占15%,但成人中实际报告的羞怯比率远远高于这一数字。因此,后天的环境,如个体的成长经历、父母的教养方式、学校环境、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也会对羞怯产生重要的影响。
另外,个体因素也对羞怯产生重要影响。如身体残疾、青春期等。此外,认知上追求完美、喜欢把失败归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情绪体验比较敏感、自我意识发展不完善以及具有神经质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羞怯。
何以化羞怯为力量
既然羞怯可能给青少年成长带来诸多的负面效应,作为教育者,应该及早采取恰当的措施对其进行教育与辅导,尽可能消除羞怯带来的消极影响,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有效识别,但避免给羞怯学生贴上标签。羞怯可以通过个体的生理、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如生理层面的脸红、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声音颤抖等;认知层面的负性自我陈述、自我贬损,对社交苦恼倾向于进行消极归因等;情绪层面的尴尬、焦虑、不安、困窘、孤独、自卑等;行为层面的退缩、抑制,较少眼神的接触与言语的交流,较多无意识的紧张行为,如摸脸或头发等。切勿给此类学生贴上“羞怯”的标签,因为一旦如此,这些学生很可能认定自己就是一个“羞怯”的人,反而变得更容易羞怯。
多鼓励肯定,提升羞怯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一方面,教师对羞怯的学生要多积极关注,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与长处,对于其不足与问题,用包容、鼓励代替批评与苛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真实、客观地看待自己,善于接纳自身的不足与失败,理智地面对他人评价,努力战胜自我,不断提高自尊与自信。内心的强大是战胜羞怯的最有力武器。
多提供锻炼的机会,在实践中提高羞怯学生的社交能力与技巧。研究表明,羞怯的个体并不是缺乏社交兴趣,而是因为缺乏相应社交技能或担心自己表现不佳而产生某种社交退缩。因此,帮助羞怯者克服羞怯,需要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社交技能,从而减少对社交情境的恐惧。
加强家校合作,充分发掘家庭教育资源。教师应该深入了解羞怯学生的家庭情况,建议家长多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不要过于束缚、控制孩子,鼓励孩子多与他人交往,鼓励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探索精神和能力等。
专业心理辅导的介入。认知疗法、放松训练、角色扮演、社交技术训练、家庭心理辅导等,可以从认知、情绪、行为及家庭环境等各方面多层次、多水平进行系统干预,效果显著。(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儿童青少年羞怯的适应能力与干预研究》之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