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办学:成就每个学生的本色人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校教育应该赋予这些生命以什么样的底色?“成就每个学生的本色人生!”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响亮地回答。

    鸡西市第十九中学,曾是一所陷入困境的薄弱校,本着促进每个学生生命发展的理想,她提出了“特色办学成就每个学生的本色人生”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实践,不仅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强校之路,而且拓宽了教育途径,丰富了教育内容,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个性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想。

    鸡西市第十九中学创建于1970年,建校43年来,学校始终承袭淡定从容、质朴大气的文化底蕴,坚持潜心研究教育的规律,真正实现“成就每个学生的本色人生”的教育理想。

    相比于很多百年老校,鸡西市第十九中学显得很年轻。然而,年轻的她却获得了全国特色学校创建示范基地、黑龙江省三育人先进集体、黑龙江省艺术体育基点校、黑龙江省德育先进学校等诸多荣誉称号。这种现象并非无本之木,它来自艰辛的耕耘,来自深情的播撒。

    在困境中探索新方向  

    作为鸡西市区内一所直属公办完全中学,十九中是当地当之无愧的品牌学校。然而,随着鸡西市教育的整体推进,在教师、生源等方面,十九中不再占有绝对优势,甚至遭遇了生源数量匮乏和质量下滑的困境,焦虑如同阴影一般笼罩在每一个十九中人的内心。

    要引领十九中人走出心灵的阴霾,该从哪里寻找新的动力?

    2008年,聂秀娟接任十九中校长。面对学校低谷期的重重困境,聂秀娟以她宽阔的视野和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提出:成就每个学生的本色人生。在这位知性的女校长看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孩子获得个性发展。

    为此,学校确立了特色办学的目标,搭建了学校特色发展框架,朝着特色办学的目标迈开了脚步。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十九中打造出了德育和艺体两大特色。

    多元德育课程为孩子“正心、壮志、强能”

    “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良好的性情、修养乃立身之本。如何培育孩子良好的道德、气质,以及对生命的领悟?这是十九中德育的方向。

    在德育的探索中,十九中人通过发掘学校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德育课程,形成了多元德育课程体系。

    ——双周一堂情感体验课:强化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德育工作不仅仅是传授道德知识更要开启学生的道德智慧。只有关注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十九中围绕“一次成功的体验胜过千百次说教”的理念,开发了情感体验课程,在课堂上,教师抛弃了传统的“说教式”育人方式,不是把要求和规则强加给学生,而是重视情景创设,将音乐、视频、情景剧、角色互换等引入情感课,注重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积累对生活和行为的理解。然后,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对话,提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现代学生应具备的素养,形成了学会交往、学会规划、学会感恩、学会自信、学会适应、学会自强、学会自律、学会自立“八个模块”课程内容。每个模块下设十个教育主题,通过系列化教育内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校在课程中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查一查、演一演、谈一谈、议一议、看一看、做一做”的形式,通过说、唱、画、做、争辩、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促进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构建了“四环式”的活动课模式,即“参与—体验—交流—分享”,积极创设浸润的、融合的、和谐的、开放的课堂氛围,注重情境营造,注重生成性和启发性,让师生在参与中生成体验,提升道德智慧。

    在具体实践中,学校重视“体验式”课程的落实,创新了课程设计,构建了课程共同体,每次设定一个主备教师,进行互动研讨,并尝试学生参与活动课的设计与组织;开展了优质情感课评选活动,实施典型带动,打造德育高效课堂;邀请心理学教育专家和德育专家20人次来校讲学,进行高层次引领,提升全体教师对体验式德育的理解和认识。

    ——每周一堂行为训练课:关注学生道德行为的变化

    在德育中,如何把学生的情感内化为行动?

    学校通过每周一节文明礼仪训练课,规范学生的坐立行走和待人接物,纠正说脏话粗话、大声喧哗、奔跑打闹等不良行为习惯;通过每周一节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课,启动每天都要完成一项生活能力方面的项目,填写活动完成确认表。教会学生洗衣服、整理床铺、打扫房间等生活技能。

    而且,学校还通过每双周一节的厨艺培训课,练就学生高品质生活能力;启动了每周末为爸爸妈妈做一顿晚餐活动,亲身尝试体验从购买蔬菜、制作菜谱和操作流程、填写实践报告单等环节,让学生提升生存本领;同时,学校还举办一年一次大型美食节,通过学生完成班级菜谱征集、菜质品评、实践报告评比,让学生形成独立实践能力。

    学校还创造性地落实市教育部门下发的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开展了“好习惯示范生和好习惯标兵班”创建活动,在全校范围内,选树了“百名好习惯示范生”和“十个好习惯标兵班”,充分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每天一堂自我管理课:注重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

    为了强化德育的实效性,十九中开展了每天一堂自我管理课。

    学校把校园里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全部都交给学生自己负责组织管理,推行“三制”管理,即班级事务学生承包责任制、日常管理班级轮流值周制、学生活动学生会统揽制。推行使用《学生365天自我管理手册》,每天早上利用7∶00—7∶30的时间,通过清晨励语、导行阅读、分享交流、填写自我管理日志、大组会等课程形式,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习惯。

    德育养成的基础是常态生活。十九中变高、大、空的道德目标为近、小、实的生活德育,从学生的生活细节入手,在学生自我教育的生活中赋予教育的内涵。

    ——双周一堂教练培训课:注重道德教育的群体互动

    教师和家长是学生好习惯养成的核心力量,不仅是心灵的导师,更是生活中的教练。他们的育人能力和水平如何直接关乎孩子的成长。

    为此,学校围绕鼓励欣赏策略、民主管理策略、情感沟通策略、自我管理策略等 “八大主题”,开展班主任专题培训。采用开放式、对话式的培训模式,提高了班主任的育人智慧。

    家校互动是学校育人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通过每月一堂家长培训课,提升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认识,指导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保持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每月都下发家庭教育主题和主要任务,如指导家长每日三问、说(写)一句鼓励的话,做一件感动的事等等,指导家长做孩子的正能量的支持者。

    ——每月一堂拓展训练课:强化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沟通、合作、交流能力,学校创设了“150、无敌风火轮、穿越死亡线”等50多个拓展活动。在每月一堂的团队训练中,基于学年、基于班级、基于小组的竞赛活动,让每个学生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

    在今年5月15日举办的“蓝丝带手拉手”爱心活动中,十九中的40名同学与特教中学的残疾孩子一起用餐、出早操、听课、上大课间、开展拓展训练等活动,体验残疾孩子的一天的生活,传递爱心,珍惜生活。通过拓展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做出分析判断,在实践中提升人生智慧。

    在十九中,教育者真正用充满诗意的教育方式去贴近学生的心灵,选择最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最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德育内容为孩子们种下生命之根,为孩子的发展“正心、壮志、强能”。

    艺体教育丰富学生的诗意人生

    艺术、体育往往是一个民族延续的集体记忆,它本身就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我们把目光聚焦艺术,旨在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丰富高贵的灵魂,以艺术审美的方式实现学生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 聂秀娟深情地说。

    由此,十九中对艺体教育进行了探索。

    ——完善艺体课程设置

    从“合格+特长”的素质教育模式出发,学校在提升特长专业课的基础上,深度开发艺体校本课程,确保每个学生都学有一项专长。

    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将专业课和选修课分开。专业课以培养市场意识、培养创新意识、提高专业技能、提高艺体修养为目标;选修课以陶冶情操、培养情趣、提升素质、深化学养为目标。如,美术专业课:实施“三课并举”,即开设行画课、习作课、创作课,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升学需求,更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选修课:实施“五课并举”,即开设国画课、书法课、陶艺课、剪纸课、装饰课等课程。

    为了让艺体教育落到实处,十九中建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质为本,和而不同”的艺体课程体系。学校新增24门选修课程,在音乐选修课的设置上,将传统音乐文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和西洋音乐文化有机结合,增设编钟、马头琴、弦乐等新课程,至此,艺体校本课程多达12个类别65门,可供全校2000多名学生同时选修学习。每周三、周五的艺体选修课程争奇斗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