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反校园欺凌要靠合力教育要谨防“本领恐慌”

  马小宁在《人民日报》撰文称,恃强凌弱这一丛林法则在美国青少年中相当盛行,大约1/3的美国中学生都有在学校被欺凌的不愉快经历。专家认为,它既与这一年龄段孩子的反叛性较强有关,也是相关法律缺失的结果。美国政府主导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应对欺凌现象时,处于前沿的学校并未积极作为。尽管全美已有44个州出台了反欺凌的相关法律,但这些法律大多是含糊的政策原则,且基本不涉及学校该如何介入网上欺凌问题。这种法律法规上的缺失,让学校担心因越权管理而官司缠身。

  美国教育部正与其他政府部门联手,并会同学校和全国家长协会等组织,共同研究应对欺凌现象的管理细则,力争有法可依。美国两大教师工会也将启动相关预防运动。社会舆论也呼吁联邦政府推出全国性的反校园欺凌法。一些社交网站还开始向受欺凌的青少年提供网上帮助。专家特别强调,家长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家长需要和孩子保持顺畅的交流和沟通,既要教导孩子如何在不舒服的环境下处理问题、珍爱生命,又需让学生明白,必须为自己欺凌别人的行为承担责任。

  说到底,反对校园欺凌,不能指望单一因素的改变就能起作用,政府、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必须协调行动,形成合力才能将其根除。

  教育要谨防“本领恐慌”

  鲁军在《解放日报》撰文称,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如何不断适应新要求,一些教育工作者似乎是“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是谓“本领恐慌”。面对新矛盾、新问题,如何教育,一些教育工作者显得束手无策。比如,在一些教育者的头脑中,正常的奖罚和过头的、甚至暴力化的奖罚边界模糊,纠缠不清;他们分不清约束和伤害的边界,区别不了挫折教育和侮辱教育;甚至只会以管理的正当性来为冷暴力甚至暴力辩护。这一切,不能不说与“本领恐慌”甚至“技穷”相关。

  谨防“本领恐慌”,首先是教育工作者要自我反省。为人师表者,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因此教师必须在人格塑造上勇于履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另外还要求教师真正把教育当作是一项事业,更是一门艺术,一门具有自身特殊规律的科学。(钟禾 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