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就是最好的“课题” □ 张春旺
做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当我们还不能高屋建瓴时,“问题”就是我们最好的“课题”。
于是我开始了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搜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翻开教案当中的“教后记”;打开校本培训中的“心得体会”;重查听课记录中的“课堂偶拾”……用一个本子把它们汇总起来:教了30多遍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作文练习怎样做更有效,课堂该怎么拓展,课堂上教师该关注什么,学案教学中教师该怎样“蹲”,怎么“站”,趣味导入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备课时到底备什么最重要,提高学生的成绩能不能不从教学入手……不整理不知道,一整理吓一跳:天呀,从教10年了,这些问题很多还是初为人师时的问题。10年了,竟还没有得到解决或者说有效的改善。这让我为自己的碌碌无为汗颜、羞愧。凡是学问,现在做都不晚。我马上进行了归类汇总,并把目前最重要的,最易实践的放在前边,从当天起就开始课题研究。
教师的学术研究依赖于理论的支撑和实践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始课题研究的第二个环节:查阅有关教学资料。针对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参考大量资料,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明确的方向,确保自己在实践中不闭门造车、南辕北辙。比如课堂上教师该教什么这一问题,教育界争议很多,有人认为应关注编者的编写目的;有人认为应关注作者的写作目的;有人强调人文性,即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要充分重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有人则强调工具性,即教什么是课堂上的重点,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文本内容的理解……通过大量的研究,我总结出:我不能走课改前过分强调工具性,过度重视文体知识,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路,也不能走新课改中出现的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人文性,过度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忽视文本的客观存在性。我要把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结合起来,三维目标一个都不能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己心中的预案有几分含金量,是否在中学可行,都得让实践说了算。接着就是课题研究的第三步,将心中的预案在教学中进行实验。针对上文所说的课堂上教师该教什么这一课题研究的思路,我总是先引领着学生深入文本,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然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你对文本的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有什么看法?你认为怎样会更好一些?这一环节放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画龙点睛却用时不多,强调文本的客观性又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源于文本而高于文本,教学效果显著。
最后是将实验结果形成经验性结论,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果发现问题,将继续深入实践进行研究,在分析问题中扎实有效地解决问题。另外,利用闲暇时间,写成“豆腐块”进行投稿,以此来“鉴定”自己的这一课题研究是否既前沿又有用。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郑州市第86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