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再认识 ——《中国教师报·民办教育周刊》第八期沙龙摘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编者按:2011年12月,在本报组织的“铜都课改经验大型推介会”上,一场以“民办教育再认识”为主题的对话,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对话嘉宾围绕民办教育发展的热点和敏感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见。本期我们将对话内容加以整理,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嘉 宾: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外国语小学校长   王国平

  安徽省安庆市慧德高中校长      邓昌武

  上海市金苹果学校总校长       周玉薇

  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董事长   盛国友

  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总校长   汪兴益

  主持人:《中国教师报·民办教育周刊》主编   褚清源

  民办教育“补充说”新解

  主持人:今天,我们相约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进行一场多元、开放的交流与对话,我们锁定的主题是“民办教育再认识”。第一个话题:民办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是不是今天我们的国家有钱了,就可以不用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了吗?

  汪兴益:民办教育是公办教育体系的补充这种说法,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诞生于广东的一批贵族学校,这些学校弥补了公办学校硬件条件的缺陷。另一种说法是,在政府财力不足的“普九”期间,一批农村民办学校应运而生,缓解了入学难的问题,因此,后来在第一部民办教育法律法规文件《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便有了“补充说”的说法。

  王国平:“补充说”其实到现在还延续着。只是这个补充的实质意义发生了变化。我把它定义为“后补充”时代。这个时代补充什么?政府可以说是“不差钱”,只要少建一条路,少盖一座楼,发展教育就不成问题。那么民办学校究竟补充什么呢?我想补充的是公办学校的机制不足,公办学校在“铁饭碗”背景下,在“形而上”的管理模式下,有许多事不能去做。

  因此,我认为,是公办学校在引领民办学校往前走,公办学校存在的问题在哪里,民办学校的发展点就在哪里,我们的着力点就在哪里。一些公办学校的课堂有问题,把学生当作生产分数的机器,学生们用分数铸就了老师的成功,然而学生的素质却没有得到发展。这里有一个路线图:传统课堂下的教育为孩子们打通了一个考试隧道,通过了隧道走向社会,我们发现孩子只剩了一个躯壳,没有再学习的生命状态。我们今天倡导的新课堂的价值就在于尊重孩子生命。虽然学生也通过考试隧道,但离开了考试隧道走向社会后,他可能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了一大半,但是会留下一生受用的素质。什么素质?一是自学的能力,一是自学的态度,态度是素质,能力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吃饭的饭碗。公办教育的缺失,是民办教育生存的空间,所以我认为“补充说”会一直存在。

  主持人:刚才王校长抛出了一个新的命题,民办教育在“后补充”时代应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民办教育能否从边缘走向中心,从非主流走向主流,这可能考验着我们每一位民办教育人的精神和智慧。下面有请盛校长阐述自己的观点。

  盛国友:所谓定位首先取决于办学人的价值取向,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把自己定位于什么地方。民办学校办学人如果有远大的理想,最好不要定位于补充角色。民办学校提供的是一种选择性、差异性教育,是精品教育,这一定是未来民办学校的走向。中国教育的希望在民办教育,未来教育发展的态势一定是民办教育包围公办教育,农村教育包围城市教育,普通学校包围重点学校。

  邓昌武:民办教育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开始是作为拾遗补缺角色存在的,现在我认为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时期民办教育要承担三大功能:第一是推动教育发展,第二是推动改革创新,第三是推动思想争鸣。我们现在要勇于担当历史责任。

  周玉薇:民办学校不是公办学校的补充。面对现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民办学校应根据自己灵活的机制去顺应时代的发展,引领教育的未来,因为现在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们经常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孩子为什么难教?是因为我们所处时代快速的变化,这个快速的变化使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生存方式发生了变化,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教育也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的教育并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我们的孩子就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原动力。

  一流的学校是创造变化,二流的学校是顺应变化,三流的学校是被动变化,不入流的学校顽固不化!我认为,民办学校就要敢于引领变化,创造变化,民办学校应该成为一流的学校。

  汪兴益:其实发展才有话语权,无论是“补充说”也好,或者如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到的“重要增长点”和“重要力量”也好,这样的定位又给民办学校带来了什么呢?民办教育的特质就是创新,存在的价值就是破除公办教育的行政化、同质化,利用灵活机制大胆改革创新。发展才有话语权,真正寻求一条内涵发展之路,让别人尊重你,看到你的价值,为我们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为我们的老百姓提供多元化的可供选择的优质教育,实际上,老百姓的这种需求越来越迫切。老百姓的这种迫切的需求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现在关键是,民办学校的办学人能否为社会提供可供选择的优质教育,如果仍旧照搬公办学校的机制,那么你只能沦为公办学校的附庸。要想从边缘走向中心,不要抱怨政策,不要抱怨环境,也不是钱的问题,我认为是观念的问题,看你有没有大胆创新的胆量和策略。

  追问第一瓶颈

  主持人:我想,我们有理由坚信一点:民办教育不会因为政府财力的增强而被取代,没有民办教育教育体系是不完整的,没有民办教育教育史是不完整的教育史,是苍白的教育史。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个话题:今天的民办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瓶颈或者最大的瓶颈是什么。

  汪兴益:我认为第一瓶颈是课堂。民办学校办学人要明白,如果民办学校不从课堂上解决问题会面临更大的风险。我曾经去过一些大型民办学校,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配备、精细化管理都非常到位,但是深入课堂的时候会发现,一些教师每天都在践踏生命!我说的不是其他人,正是那些所谓的名师,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满堂灌”、“一言堂”,制造着大量的课堂边缘人,试问这样的教育有存在的价值吗?课堂是民办学校急需打磨的刀刃,一所学校需要经营的东西有很多,但是打磨一把刀首先要打磨刀刃,课堂就是一把刀的刀刃!

  周玉薇:这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我认为第一瓶颈是“法人结构”问题,我发现,凡是课改成功的民办学校,都有很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办学人既懂教育,又懂经营,这样的学校往往能发展得更好。

  邓昌武:我认为影响学校发展的第一瓶颈是办学理念。如果有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作引领,那么这所学校一定可以走好。我们慧德高中的办学理念是“启迪智慧、崇尚美德”,在我们学校,无论是办学者、管理者,还是教师、学生,都能以这一理念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这一理念。

  盛国友:民办学校为什么会倒闭,我们可以依次进行追问。首先可能是资金出了问题,资金为什么会出问题,是因为生源不足,生源为什么会出现不足,是因为质量出了问题,质量为什么会出问题,是因为课堂出了问题,课堂为什么会出问题,是因为教师出了问题。所以,在我看来,民办学校的第一瓶颈是师资问题。

  王国平:我认为,不同的学校可能面临的瓶颈有所不同。民办学校始终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和未来的理想之间怎样找到一个平衡点的问题。比如,我们主张搞素质教育,但是到了现实的考试中,这种和谐关系的切入点在哪里,值得深入思考。

  民办教育的劣根性分析

  主持人:我发现这个问题大家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管我们所在的学校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你所认为的最大瓶颈是什么,当我们的学校需要突破、需要改革的时候,就要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寻求突破。

  接下来一个话题,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请大家来谈一谈现阶段的民办教育存在哪些劣根性。民办学校如果需要突破的话,首先应该正视自我,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优势可能很多人都很清楚,最容易忽视的恰恰是我们的劣势。

  王国平:这同样是一个相对开放的话题,经历不同则认识不同。早期的一批民办教育投资者不是为了做教育,而是把教育作为一种投资项目,把民办学校带入了商业轨道,按商业模式运作,最后出现了资金链断裂问题、社会诚信等问题,这些都是必然的。

  邓昌武:我认为,民办学校的劣根性就是基于什么样的办学初衷,你是把学校当学校办,还是当学店办,就是说你是想赚钱还是真正想办学。有很多老板就因为把学校当学店来办,有了这样的思想,行为就可能出现偏差,不是真正搞教育,学校也就很难办下去,于是董事会内部发生矛盾,校长和董事长发生矛盾,校长与教师发生矛盾,教师与学生发生矛盾。当然民办学校要发展好,首先要解决自身的问题,但是政策也同样重要,这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内因是根本,外因是基础,二者缺一不可。

  周玉薇:我认为,民办学校的劣根性在于投资方的定位,教师、校长的定位,为什么民办学校办不下去,因为投资方他把办学校定位成办企业,企业资本追逐利润是天性,但是学校不能这么办,如果一个投资者把资金利润放在第一位,这种劣根性会导致这个学校走向失败,另外就是校长、教师的心态,如果校长和教师把自己定位于打工者,这样的民办学校也是办不好的。民办学校的教师和校长要把教育当作一种信念,当作一种事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