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标准 □ 本报记者 李炳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开栏的话

  2011年末,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近日,教育部又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如若再算上校车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学校收费标准……可以预见,“标准”将成为2012年度热词。

  标准,是实践操作的参照,是评判规范“做”的坐标,是矫正航向的圭臬。标准化建设,是现代课堂走到2012年后必须正视和加大探索的必由之路。在这种背景下,本刊推出《新课堂工具箱》栏目,立足学生的学,条目清晰地总结、梳理、规范关于新课堂的概念和流程中的细节,凭借标准的发布,方便教师借鉴、提取、使用。

  新课堂的理想状态可以用10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具象的描述可表现为以下特点:

  1. 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获得,而是通过“超市”形式,任由学生选择。“知识的超市”的隐喻是,课堂要具有三个特性:自主性、丰富性、选择性。

  2. 课堂的价值体现出从“知识”到“生命”的质的关注。“生命的狂欢”的隐喻是,课堂要具有三大自主特质: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

  3. 课应该是学生的课或者自主学习的课,而不是教师的课、教师为中心的课。

  4. 课堂是一种生生、师生交互并共同作用的“合作”过程,因而课堂应该是一个工作“场”,当我们把好学校解读成是“一方池塘”时,课堂自然也应该是一条富有生机的“水池”。

  5. 课堂是一种“个体”的内心思想、感情、心理需要,因而课堂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甚至要把学习描述成“一件个体的隐私活动”,教师要敢于“捍卫学习隐私”。

  6. 课堂终究是一种“人学”文化的真实体现,因而它应有平等、自由、民主氛围;人与人,相互包容、倾听、接纳……

  7. 要基于师生共同体和一切学习共同体(对子、小组、班级)的健康、持久、良性的发展,教师必须解决师生发展的冲突,明确“通过发展学生”,从而“成就自己”的价值观。

  8. 有从学习规律出发的科学的教学流程:自学(自主学习的简称)——展示——反馈。

  9. 符合“先学后‘教’”思想:教师的作用主要发挥在学习环境的营造、学习条件的创设上,所谓课堂主导,应体现在对学习困惑的“点化”、点拨上,因而课堂应遵循“先学后‘交’”的思想,这个“交”就是“主导”,而不是“教”。

  10. 动静结合的课。好的课堂是生命的体现,动和静都是生命的形态。

  

  解读:当我们在表达教学是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时,实际上还必须着重强调一句,学为主体。课堂教学真正的考验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对学生生命成长方式的认知,以及这种“思想”和“认知”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呈现。

  学生最主要的生命成长是学习或者说是通过课堂活动来成长。因而,教学的研究恐怕要回归到“学生”和“学习”本身,才将变得富有意义和生机。以生为本这一人本主义追求要求我们必须重塑教学这一概念,“新课堂”对这一概念的重塑提供了可能性,并为优秀卓越的“新教师”成长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实际上,有很多人都试图描绘“新教师”与“新课堂”,比如威廉·格拉瑟说是“积极的”、“支持的”,罗伯特·弗里德称之为“热情的”,维托·帕隆则说是“奉献爱心的教师”,特德·赛兹说是“人道的事业”……林林总总,实质上,人本主义对教师和课堂的思考永远是:道德和人性!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没有谁能用全真的语言予以厘清并找到一个最理想的评估方案,但总有相对较好的东西可以用来表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微语录     下一篇:教育部公布2012年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