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我的家访故事 □ 特约通讯员 黄国臣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调皮的学生,那些成绩差的学生。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也许在文化学习上稍微弱一点,但其他的表现都很优秀,只要我们多一点关心,用爱心的力量拉他们一把,他们就可以从失败走向成功!”2011年12月31日,湖北省监利县举行“幸福园丁杯”——“我的家访故事”演讲比赛,该县朱河中学吴波老师的演讲激起强烈的共鸣,全体听众自发站起来热烈鼓掌,很多人纷纷拭去眼角的泪水……

  自2011年5月以来,监利县启动了“走进千家万户,关爱万千心灵”教师大家访活动。半年多来,全县9276名教师已经深入15万余名中小学生家庭中进行家访,家访率90%以上。

  为展示家访成果,总结家访经验,2011年9月,该县开展“家访手记”征文比赛。教师人人撰写家访心得体会,叙述家访中的感动与收获。经过层层评选,68篇家访手记荣获一等奖。2011年10月中旬,该县发出《关于举行“我的家访故事”演讲比赛的通知》,促使教师家访向纵深推进。随后,全县各学校、各乡镇层层举行预赛和选拔。

  2011年12月31日,从全县近万名教师中脱颖而出的13名佼佼者,在总决赛的现场,深情讲述自己的家访故事,讲者深情,听者动容。

  迟到的“秘密”

  熊云是该县尺八镇初级中学的一名班主任。2011年秋季开学后,她的班级从县城学校转来了一位叫杨思雨的学生。这孩子像一块烫手的山芋,不光学习基础差,经常迟到,还有几分像男孩般桀骜不驯的个性。在又一次迟到后,熊老师走进了她的家。

  杨思雨爸爸妈妈在城里打工,家里有一个5岁的弟弟和年近七旬的奶奶。因父母打工收入微薄,她担心自己在县城读书开销太大,便要求回到家乡学校读书,并将上幼儿园的弟弟一起带回家。奶奶年纪大,耳聋眼花,生活难以自理。为此,她既要照顾好奶奶,还要经常接送弟弟入园。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熊老师感慨万千:多么懂事的孩子!如果不是这次家访,还真的发现不了杨思雨迟到的“秘密”啊!

  留守生的“电话桥”

  刘晓静,2011年7月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毕业后来到该县周沟学校资教。在迎接七年级新生入住学生公寓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和两个女孩的对话引起了她的注意。老人说:“你们把钱省着点用,已经给你们10块了,再像这样用,我哪里供得起呀!两个人呢……”老人的声音很轻,却震动了刘晓静的心。

  经过了解,刘晓静知道了年龄稍大一点女孩的叫杨莹莹,另外一个是她表妹周月琼。那天用自行车给她们送被子等生活用品的老人是莹莹的外公。莹莹的爸妈带着弟弟常年在海南务工,有时候过年也不回来。

  原本天真活泼的姐妹俩,因缺少亲情的呵护,越来越沉默寡言。刘晓静像个大姐姐一般走进了她们的家,和她们一起聊天、谈心、阅读。随后,她积极向学校申请,定期面向留守学生开放公用电话,架起一座联通家长和孩子的桥梁。

  当莹莹接通妈妈的电话后,她仿佛感受到了远在天涯海角的牵挂……

  “富二代“的转变

  刘锦,监利县玉沙小学五年级学生,家庭条件优越,物质生活丰富,穿的,用的,全是名牌。因父母忙于做生意,从小便将其交给奶奶管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刘锦现在几乎很少和奶奶交流,而且行事自由,学习马虎。

  班主任吴丽老师在第一次家访中了解情况后,便把他作为跟踪家访的主要对象。随后的3个多月里,吴老师只要有空,就来到刘锦的家中,和奶奶定期交流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看到刘锦家中床铺、衣物一团糟,吴老师带着他一起叠被子,收拾衣物,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对他精心辅导。师生两三个月的努力结出了醉人的果实:刘锦变了!一个不爱收拾的孩子变得爱收拾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变得尊重奶奶了,一个学习马虎的孩子变得学习进步了!

  吴老师感叹:家访,让我走进了孩子的心灵!家访,让我体会到了教育的成功!家访,为教育找到了一把金钥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