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的创新使命 □ 梅松柏
在小学四年级的班上,我出了一个题:树上有10只鸟,打死了一只,还剩几只?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回答“0只”。在我的大力引导下,虽然也想出了几种不同的答案,但遗憾的是思维固定,毫无创新。我记得在一篇文章中,美国孩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树上的鸟耳朵都好吗?”“枪是有声的还是无声的?”“树上的鸟都会飞吗?”……听着我们孩子循规蹈矩式的回答,我感到了灌输式教育的悲哀。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应试教育把孩子的思维禁锢于某种牢笼,素质教育轰轰烈烈搞到今天,我们的课堂有多少是探索、体验、创新的内容?因此,在我的理想中——
做目中有“人”的教育
温家宝总理提出教育家办学。我认为,教育是干出来的,不是讲出来、喊出来的。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在举国急功近利的背景下,从幼儿园到大学,到处充斥着功利的氛围。你能坚定不移按照教育方针来办学?你能不让学生加班加点?你能让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我们喊“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但是现实中反“素质”的行为还是太多。我们还是目中无“人”,对于我们来说,“人”是工具,是装知识的口袋,我们学时太长,考试太难,我们负担太重,压力太大,我们学得太死,效率太低,学生厌学、老师倦怠……这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有勇气、有胆量逆流而上,最终破解难题才能成为教育家。
回想我们的教育,走过改革开放30年,教育改革丰碑矗立,鲜花满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基础化的人才,就是没有培养出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缺乏顶尖科学帅才。仔细研究,还是我们的教育模式出了问题,仅仅一个春游,就可以作为代表——春天是美丽,但大部分学校只将其停留在书本上,因为害怕承担安全风险,是不会带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在学校看来,学生安全是重要的,但学校质量更重要,“时间+汗水”是提高质量最简单的方法,“千张纸万道题,不信不出好成绩”,为什么不寻找提高课堂效率的改革办法呢?改革也要担风险,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香港中文大学徐扬生院士曾面试过很多来自内地的学生,让他感到悲哀的是,很多学生一看就是好学生,但永远只是一个好学生而已。“在条条框框的限制下,一切都为了考试,这样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学生的基本功打得扎实,但缺少让学生自由发挥个性的空间。”
反思我们的教育,老师居高临下公布的标准答案太多,而基于平等的质疑和留给学生的独立思考太少。曾经出过81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芝加哥大学有句名言:“明辨之路是争论,而非顺从。”给学生一个可以质疑、甚至可以异想天开的思想空间,在课堂营造一个可以自由发表想法和见解的氛围,实在是远比总结几条结论更为重要。
孔子告诉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就是要不断地学,不断地想,不断地做。而对于学校来说,则要让思考、体验、探究、展示、交流成为课堂的核心行为,把学生推向前台,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只是幕后导演,保证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校长要扫除校园里的“害怕”
魏书生老师说过:“松静云乐,享受学习,享受工作,享受生活。”我在最近读的美国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一直以为,中美两国的教育差异巨大,以为我们在教育中遇到的种种现实问题都是“中国特色”。其实,我们在校园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也正困扰着雷夫,雷夫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价值观的剖析其实都可以在我们这里进行一番验证。他在书中写道:“这年头,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老师们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学生们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父母的盛怒。”
在第56号教室,赶跑了“害怕”这样东西,以信任取代了恐惧,父母、师长们为孩子们挺起了可靠的肩膀,打造了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让他们成长为自信快乐的人。
我们要向这位大鼻子“雷老师”学习,革除思想深处“小绵羊最好”的陈腐观念。试想,一味温柔听话,整日处在恐惧状态的孩子们,还能有什么创新精神呢?学校要尽一切努力扫除教室里的恐惧,创设平等、安全、包容、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交流对话,互相质疑;教师用富有启发、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使孩子体验到参与的乐趣、思考的魅力、创造的喜悦。
教育,是情和爱的事业。如果失去耐心和职业水准,出语伤人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尽管教师事后都能恢复正常,但被泄愤的对象却可能久久无法恢复。不错,学生们可能会更彬彬有礼地对待你,因为他们害怕再次遭到那样的对待,然而,师生之间的缝隙可能永远无法复原。成功的教师理解这一点,因此,他们力图每天都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几乎从来不会做出伤害学生的举动;他们从不挖苦学生,也从不以无礼的言语反驳学生;他们从不贬低学生,也从不在同龄人面前令他们难堪。最优秀的教师始终如一地表扬学生,赞美学生,并且善于修补情感缝隙。
特级教师华应龙在形容师生关系时有句经典名言:“课上似同学,课下似兄弟。”对于这句话,华老师的解释是:“别看学生年龄小,但他们‘人小鬼大’,都是有主见、有思想的人,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尽情表现自己才能的自我意识。理想的教育教学应该是对话式的,师生相互请教,双方互为先生和学生。”过去,我们一般习惯上把师生关系表述为“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其实,课上与课下,没有截然区别,显然,这一表述的“老师”有一种“主宰”的意思,课上我是“老师”,你得听我的,服从我。课下我们是朋友,可以无话不说,无拘无束。现在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已不能用铃声与围墙截然分开,师生关系是一个情感联系的整体,在课堂上你践踏了学生的感情和自尊,在课下还能修复吗?
校长的使命,就是要对师生进行精神引领与思想指导,扫除校园里的“害怕”,致力于建立一种以弘扬教师主体精神为宗旨的现代教师理念:教师的“蜡烛精神”不只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还同时是辉煌自我,实现主体价值的精神。
(作者系湖北省麻城市英才小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