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会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终身学习

  并非一句口号

  

  读完《中国教师报》402期头版人物专访:《教师要唤醒学生》,我感受最深的是李吉林先生那种“活到老,学到老,进取不止”的蓬勃朝气。

  年逾古稀,50多年教龄,以及各种璀璨夺目的头衔,这其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成为安之若素,安享晚年的资本!不是吗?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还少吗?一类曰:“未老先衰”。“内退”年龄快到就宣布自己教师生涯终结,刚50出头,就托病不愿再上讲台,才40多岁,在工作中就刻意地拈轻怕重,评上高级职称没两年,就要求学校为其转岗,自愿去干学校门卫,或去照看图书室等。二类曰:“教而不学”。不少教师,甚至是20多岁的青年教师,每年从不订阅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报刊杂志,从不在学校图书室借阅教育教学书籍,至于经典名著,还是上学时的那点“底儿”,要说看了点书,那也顶多是不得不看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而已!“终身学习”在不少老师心目中还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作为教师,我们真切期望,自己能像李吉林先生那样,以奋斗不止的实践来充实自己的教育人生。

  (湖北省谷城县冷集镇三中 常忠锐)

  

  编者回应:为什么很多教师不爱学习?除了工作繁重等客观原因外,不能从学习中体会乐趣和幸福是重要原因。学习本是最有趣的事情,我们却把它变成了一种负担。

  

  让学生真正做班级的主人

  

  读了《中国教师报》403期郑学志老师的文章,反观我们农村班主任的现状,真令我们担忧。我们农村一线的班主任常常是以师为中心去管理学生,通常会批评、训斥、体罚或变相体罚,这样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使学生心理发生扭曲,更不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郑老师的做法和管理理念与我们的管理是大相径庭的。以郑老师为领军人的班级自主化管理实验团队,用科学的理念重新审视了班级管理,对传统班级管理模式进行了梳理和改革,把班级还给学生,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参与班级事务,让学生真正做班级的主人。笔者也有幸成为自主化管理实验团队中的一员,积极参与团队组织的专题研讨、读书交流、讲座汇报等活动,并把学习到的管理经验用在自己班上,结果班级管理比以前更出色了。

  (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李圩小学 李修成)

  

  编者回应:班级自主管理是培养公民的摇篮。实行这样的改革,不仅是构建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在为未来的公民社会奠基。

  

  为学生“制造”成功

  

  读《中国教师报》414期“镇西随笔33”《善于“作弊”的孙明槐》一文,我的眼前为之一亮——孙老师的爱心和智慧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

  “学困生”转化因其特有的反复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历来被看作教育教学的难点。正因为此,我们常常感到无从下手。

  孙老师极富爱心,她用春风化雨般的情怀转化了那个对学习“满不在乎”的“学困生”;孙老师又是睿智的,她用自己独有的智慧改变着学生,也改变着我们的教育

  孙老师的“经验”告诉我们:孩子不仅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更渴望有属于自己的成功!孙老师的做法为我们转变“学困生”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思路——“学困生”最缺少的是成功,最需要的也是成功!而我们缺少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制造”意识,适时地、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制造”成功的意识!

  (山东省东平县接山镇中心小学 王 芳)

  

  编者回应: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成功也是成功之母,成功能给学生带来自信,而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渴盼学校文化回归

  

  用心读了《中国教师报》408期“总编七日谈”《学校的文化自觉》,很有启发和感受。

  这篇文章里谈及学校的文化,可谓谈出了大家想谈而未谈的话题,道出了当前从上到下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更让人信服的是强调了要找到学校文化的自觉,让文化成为指导学校教育发展的灵魂。

  在赞同作者的观点的同时,我又想到了一个问题:如今,学校的文化在哪里?可以这么说,学校的文化已被拒之校门外,在学校里,如今似乎听不到“文化”这个字了。学校没有文化还是学校吗?

  要让文化在学校各个方面成为自觉,首先得打开大门迎入文化,让师生接受文化,学习文化,然后才能逐步走向学校文化的自觉。(陕西省彬县炭店中学 杨 明)

  

  编者回应:文化是教育之魂,学校只有形成文化,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进而改变学生的气质和品格,如春风化雨般润泽学生的心灵。

  投稿信箱:jiaoshidubaohui@21cn.com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