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疯狂补习班家长更要保持清醒 一个孩子赶考全家“陪驾”守在考场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闻评语

  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正常、丰富的假期早已是妄想。寒假只是急匆匆地从学校的课堂走进了辅导班的课堂,并无实质不同,甚至比上学更忙更累。孩子无奈,在培训班里度过寒假;家长心酸,比学赶超成焦虑。这是2月8日《光明日报》大视野版《补习班里度寒假何时休》的报道。

  (来源: 光明日报)

  

  编辑点评:追求分数和排名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家长疯狂,疯狂的家长反过来加剧了应试教育。只要你是学生家长,每天就都会收到N个课外辅导学校、培训机构发来的短信。这些培训机构就像侦探一样,不仅知道家长的手机号码,而且连孩子现在读几年级他们都一清二楚。他们会根据孩子读的年级高低,编制不同的短信。

  教育不是想当然,孩子也不是知识的容器,幸福更不是上个好大学。家长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思考一下:我们要给孩子什么,他们才能拥有美德和智慧,才能拥有乐观的性格和健康的人格,幸福才会与他们一生守望。

  

  

  一个孩子赶考

  全家“陪驾”守在考场外

  一个孩子到武汉参加“北约”、“卓越联盟”自主招生考试,全家出动,守在考场外。最近3天,记者在湖大两次碰到来自荆州的这一大家子。

  上周五下午,记者在湖北大学3号楼附近看到一辆荆州车牌的商务车停在附近。车主姓杨,家住荆州。他说,儿子今年高三,成绩还不错。今年报考了“北约”和“卓越联盟”的自主招生考试。出发前,孩子的爷爷奶奶听说是“升大学”的考试,非要一起到武汉来。另外,孩子姑姑也要为自己的孩子高考提前“探路”。于是,一家6口浩浩荡荡赶来武汉。

  杨先生说,一到湖大,住的位置找不到、吃饭也不好找,最后走了很远,才找到一家酒店住下。

  (来源: 武汉晚报)

  

  编辑点评: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业无可厚非。但是,是否想过,此举会不会有负面效果?举家陪考,孩子是否乐意,是否舒服?过分的重视可能会适得其反。要想让孩子飞得高,走得远,就要及早让他独立。父母本想把操心化为拐杖,却往往弄巧成拙,成了孩子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花钱能买到“教育”吗

  专家为物质奖励担忧

  春节期间,一位父亲拿出了管理员工的手段——给儿子发“年终奖”以示激励。无独有偶,一位80后工薪父亲“富养”4岁女儿,春节7天斥资3万元旅游购物……春节期间,突击花钱买“教育”的事例不胜枚举。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胡萝卜加大棒”是很多家长的惯用“伎俩”。尽管不时有“虎妈”、“狼爸”涌现,但不可否认,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大棒”越来越让位于“胡萝卜”,“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日渐深入人心。但“胡萝卜政策”该怎么用,让不少家长感到纠结。

  用“收买”代替夸奖是不少家长的选择:看看网上论坛中“晒”的,语文数学“双百”奖励新款手机一部,期末考试全班第一“年终奖”2000元,评上“三好学生”外出旅游一次……很多父母看着孩子领取奖品后的快乐身影叹息:物质奖励的确能起到一定效果,但似乎又有点不对劲儿,不少教育界人士更是为此忧心。

  (来源:人民网)

  

  编辑点评:奖励孩子,更要注重“精神”。将物质奖励与某项要求“挂钩”,甚或将考试分数“明码标价”,试图“诱惑”孩子好好学习,短期内也许能产生效果,但容易让孩子迷失学习方向,误以为是为眼前利益而学。而这个“诱惑”一旦失去吸引力,学习也就丧失了动力,父母只能一再抬高“价码”。

  奖励孩子,要讲时机,更要讲方法。与其年终给份大奖,不如在每天孩子准时起床、合理安排时间、按时完成作业时给予鼓励,通过对过程的奖励,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更有利于长远发展。正确的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物质,更要关乎精神。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同情心、感恩心和责任心,才能让孩子拥有淡定从容的心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