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阅读一个深度
■胡志芳
阅读是有效的语言积累,是形成良好语感的必要条件。多读、不同形式的读固然有益,但是不是只要“多”就好呢?其实不然!那么,怎样才算把文本读好、读到位呢?我认为,必须给阅读一个深度,这是教师有效指导学生阅读的目标。
熟之,读得佳句在胸。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一篇陌生的文本,在熟读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出声朗读或默读,梯度性地融入自己的感情,做到字词句段篇的连贯,逐渐做到读得自然和流畅,最终达到熟读成诵,佳句在胸,这一过程是熟能生巧的过程,是表情朗读的过程,更是体验感悟的过程。
入之,读得自我陶醉。诵读是学生入情入境的好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赛一赛、评一评”的方式,比一比谁读得最好,力争让学生走进文本,达到“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相容”的目的。当然,阅读一篇文本所需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文字所蕴藏着的意义等,不是一下子就能读得出来的,它是学生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出来的,最终促使学生、作者与文本的情融汇在一起,达到三情和谐,形成共鸣。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鉴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咀嚼和玩味。什么是玩味语言?萧蕴先生就说,读、吟、诵,乃至唱,是学习语言、体味意境不可缺少的过程。当学生进入阅读中的情境,是“入进去”,是性情的陶冶,是入境的体验,方能体味到阅读的乐趣。
疑之,读得自能生问。阅读贵在有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收获,这是阅读治学的至理。首先,教师应该把分析文本的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文本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以及表达方法、写作特点等进行分析研究。其次,教师还应教会学生在转换阅读角色中去读书,让学生一面经历阅读过程,一面进行换位思考,细心揣摩人物形象的生活境遇、思想斗争和心理趋向等,以便探索出一条阅读与思考、阅读与置疑相结合的学习思路。
最后,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跳出文本,于疑问处探求文本理解的创新,文本的意义永远只对向它敞开自己历史的人呈现自身,读者的体验和解释是对作品的意义揭示的关键。
给阅读一个深度,我们期待琅琅阅读声的本色回归,期待学生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读出作者的匠心独运,读出文本的精致内涵,读出文本的春华秋实。
(作者单位: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第一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