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风云”折射教育信任危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信任是教育的基石,增进家校之间的互信,需双方共同努力。有了信任,我们所期待的美好的教育才可能发生。

    ■凌宗伟

    近日,上海市有小学教师发现,自己被学生携带的“秘密武器”监控,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被实时传到学生家长的手机上。该校排查后发现,一、二年级不少学生都在家长的要求之下把这一“武器”带进了课堂。(新华网 12月13日)

    这则新闻让我想到了克莱·舍基在《人人时代》中的一句诘问:“当你生病了,你的邻居会帮你遛狗,当你忘带钱了,柜台里那个人相信你会下次付给他,这种美好而单纯的信任现在还会存在吗?”从上海这些家长的作为来看,这样的信任,似乎真的不可能再存在了。

    从报道中家长们的说辞不难看出,给孩子配备录音设施无非出于这样几个动机:监听教师的教育教学,监听孩子的学习情况,监听其他人对自己孩子的态度。有人说课堂是一个公共场所,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全面的。课堂同时还是一个相对私密的场所,这私密是相对于课堂之外的场所和群体而言的。在许多发达国家,只要是上课时间,无论你是谁,只要与这堂课无关,你想进去首先得征得教室里的每一个人的同意,否则你就侵犯了课堂教学的隐私。

    家长在没有征得同意的情况下私自让孩子将录音设备带入课堂,看起来是在维护孩子的权益,可是这种维护实则涉嫌违法。孩子在未告知老师的情况下监听课堂内容,这属于窃听行为,涉及到了对教师知识产权的侵犯。若带着监听设备去厕所,更涉及侵犯其他孩子的隐私权。这种侵犯,同时也是对孩子人格品行养成的一种侵蚀,因为这种无视他人隐私的行为,给孩子带来了不良的范本效应,孩子们会在家长行为的影响下学会无视他人的隐私,并由此推展开去,慢慢地学会藐视法律。

    从另一个角度讲,当师生的言行在他人无所不在的监控录音下进行时,师生还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吗?没有师生畅所欲言的课堂,其教学质量必定大打折扣。“亲其师,信其道”,信任和亲近是教育的前提,学生一旦失去了对教师的信任,教师对学生再用心,也是白费的,甚至还会遭遇相反乃至极端的回应。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还可能义无反顾地展示他的才华,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来吗? 

    信任是教育的基石,有效的教育必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这信任绝不只是学校对家长的信任、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更应该是家庭对学校、家长对教师、父母对孩子的信任。从学校层面来说,如何赢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同样是一门值得用心研究的功课。增进家校之间的互信,需双方共同努力。学校应利用家长会等各种机会,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家长也应主动多与教师沟通。有了信任,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教育才有可能互补,师生之间才可能亲密无间;有了信任,我们所期待的美好的教育才可能发生。

    “窃听风云”不应发生在小学课堂上,和谐融洽的家校、师生关系不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对学校、家庭和师生来说同样重要。相信有了对法律的敬畏,有了相互的尊重,有了各方面的反思,“美好单纯的信任”在今天乃至未来是一定能够继续下去的。

    (作者系江苏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