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内涵 促进学校优质均衡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方面,一个重要举措是推进金山区中小学作业改进项目,出台了《金山区中小学作业改进总则》和《金山区中小学各学科作业改进细则》,促进了学校根据学生实际,编制校本化作业,实现作业的正向功能,达到了“减负增效”的目标。在作业设计方面,丰富作业类型,通过实践性作业、趣味性作业、开放性作业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他们这方面的改革实践,既顺乎人心,又功德无量。它既减轻了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又提升了作业的质量。这些作业,不只局限于文本性的,还有了实践性、开放性。作业的多元化、优质化,不但提高了学生写作业的兴趣,还助推了学生生命的成长。

  为了促进教师自编适合本班实际的作业,2009学年起,金山区禁止学校给学生购买现成的教辅材料,要求学校不断加强加作业研究,深入研究教材课标,抓准知识点和训练点,突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迁移和运用。同时,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求考虑作业的针对性、适度性、多样性、灵活性、选择性;在作业批改方面,强调反馈的及时性,批改从一维走向多维,在关注结果的同时,还关注学生作业中折射出来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作业辅导方面,采用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金山区从根本上斩断了教辅占“半壁江山”的污染源,让教辅材料回到它应然的位置上。教学主张“因材施教”,布置作业也应如此。而教师自编作业,则有了有的放矢之妙,能够达到教辅之实。学生做作业与教师批改作业,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从而成为整个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除基础型课程外,他们还开发和丰富拓展型课程、研究(探究)型课程,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探究)经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为了加强这两类课程建设,让学生从熟视无睹的生活场景中,感受社会文化的丰富性,金山区专门出台了《金山区开展中小学课程改革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实施意见》,探索和建立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课程资源的整合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建立金山区社会教育基地资源库,按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民族文化系列、公民教育系列、艺术教育系列、职业技能实训系列等,组织编制“基地地图”;促使学校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课程建设,从适应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完善学校课程体系,编制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校本教材,如廊下中学的《剪纸》、亭新中学的《衍纸艺术》、吕巷中学《小白龙》、钱圩中学《陶艺》、廊下小学《打莲湘》、枫泾小学《金山农民画》、朱泾小学《雷锋家园》、张堰中学《南社》等。结合金山区情,编制了《金山经纬》、《金山人物故事》、《金山历史故事》、《“三个金山”读本》等。这些课程,既有利于学生热爱家乡的教育,也引导他们更加自觉地关注社会。

  当课程文本与现实社会生活链接起来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才能产生更大的效应。金山区一些学校开发的课程,不仅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而且也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通过这些课程,师生全方位地了解了金山,在为它而自豪的同时,也产生了让它变得更好更美的愿望。努力学习,就有了一种自觉的行动。

  社会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源头。学校这片“方塘”要想课程和活动丰富多样,出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佳境,“唯有源头活水来”。金山区是上海成陆最早的地区,有着6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涌现了众多的名人名家,在许多方面领上海文化之先,拥有比较丰富的社会课程资源。他们开展这些课程,让学生了解金山、热爱金山,立志报效家乡。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推进过程中,他们还关注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培育,通过小课题、社会调查等方式,让学生拥有问题探究的经历、思维激发的经历、科学探究的体验、接触社会的经历、实践操作的经历,培育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1学年,金山区中小学生申报的区级课题(项目)180多项,其中87个主题探究性课题(项目)立项,教育局给予专项经费支持。这些举措成效逐渐显现出来。近年来,金山区学生在上海乃至全国科技创新比赛中,屡屡获奖,就是明证。

  学生本身就具有探索与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长期对这些能力不予开发的话,这些内蕴的能力也就不可能呈现出来,更不可能不断地增强。金山有效地开发学生这些能力,让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实践,永远是学生成长的一片沃土,没有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不可能成为真正有用人才的。而这种人才不是长大才进行培养的,而是从中小学就应当开始的。他们的研究能力在这些过程得到了提升,创新思维也真正活跃起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明天更大研究的开端;今天的创新,也有可能成为未来取得更大成就的序曲。

  教育评价求突破

  课程建设只是解决了教育载体问题,教育改革的主要难点是教育评价。2011年,上海市全面启动义务教育绿色指标评价改革,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学生身心健康指数和跨年度进步指数等。为了有效地推进这项改革,金山区在各个层面推进,通过视频会议向全区教师动员,对校长和教导主任进行专项培训,同时把一些重要指数纳入对学校的发展性评价指标之中。

  评价改革鼓舞全体师生!它改变了书面考试的单一评价模式,让评价走向多元,走向科学。其中,“指数”都很有创意。比如“学生学习动力指数”,更多关注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动态性与前瞻性。有了学习动力,也许这次考试成绩不一定太好,可是,未来的成长一定是很好的。再如“师生关系指数”,评价的有学生,也有教师,这对和谐师生关系起到良性的引导作用。而师生关系的优化,是提高教学与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古人讲“亲其师,信其道”。这些“指数”变得越来越好,学生成长就是良性的,也是持久的。如果哪个方面有了问题,也可以有目的地进行解决。他们称之为“绿色教育指标”,名副其实也。学生有了兴趣和动力,不用督促,也会自觉前进。

  最突出的例子是小学教育改革实验。为了有效改善小学教育过度注重文化知识教学的倾向,他们还积极推进小学教育整体改革实验,以小学生学科基础素养综合评估为抓手,给学生的学业报告单反映学生各学科的能力表现、情感表现、习惯表现,而且采用等级评价和描述评价结合,引导教师和家长确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全面关注学生成长,而不是仅仅看一个学科总分,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综合评估,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更好地成长奠定基础。

  校园文化润心田

  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作保障。校园文化是滋养师生精神的润雨,是学校教育的活力和灵魂所在。作为学校教育背景的校园文化,既有校园历史文化的传承,又有时代精神的浸润,渗透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2011学年,他们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金山区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是下了大功夫的。《若干意见》要求学校,在物质形态(校舍设计、教育环境布置等外部环境)、精神形态(教育理想、行为方式、校风校貌等)、活动形态(教育活动、教学活动等)三个方面,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在以上三个方面,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正向能量场的核心要素,尤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显性的物质文化,不但美,而且都彰显了学校的特色。制度文化,不但建,而且有了内化,形成了“不令而行”的局面。他们的精神文化建设,身在其中,让人感到有一种积极和谐的正向能量场。师生不但很好地发展了,而且也在不断地充实这种精神能量,从而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圣地、精神道场。

  和谐师生关系的营造,关键在教师。教育局要求教师不能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而应当成为与学生人格平等的同心同行者;不应当是课堂的话语的主宰者,而应当让位于学生,更多地让他们挥洒才思;不应当是事事都包办的保姆,而应当让学生成为自我管理者。这样,不但师生关系是和谐的,教育教学也是高效的;不但学生身心能健康发展,老师本人也是快乐的,甚至是幸福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他们把“让师生关系更和谐”作为学校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加强温馨教室建设,开展以“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和谐”为主题的各类推进活动,开展“为人、为师、为学”师德风采展示活动,举办“营造教师职业幸福感”校长论坛等活动,引领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师生观。

  “为人、为师、为学”!教师虽然也是人,可是,教师是培养人的人,所以,需要人格高尚。《周易》有言:“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有仁义等高品质的支持。教师不但要为人师表,还要学识渊博,要有智慧,还要懂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理,更要躬身实践。教师的为学,应当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终身学习者,成为“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乐学者。教师的各个方面表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名受学生喜欢的优秀教师,应该品德高尚、学识丰富、谈吐幽默、举止优雅,是学生成长的身边榜样。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系统工程,金山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建设、管理、监督和评价体系,有条不紊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他们明确要求学校注意整体规划、注意细节、注意融入人文和现代元素,营造“处处有文化,处处可育人”的天地。同时,他们也注意资源整合,协调发展,扩展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时间和空间,体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