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小二三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渡(“美丽中国”参展作品)张羡群/绘

  ■尹超

  我是北大附小土生土长的校长。29年来,从班主任、组长、校长助理、副校长一路走来。如果问我对办学的总体思考是什么,那就是,让校园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在爱与自由的环境中快乐成长。让“每一个”都快乐成长,老师自然也不例外。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几个故事。

  人比课更重要

  杨老师是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的研究生,这个故事发生在他工作后的第二年。当时,他将代表学校参加海淀区的竞赛课。

  杨老师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个性的小伙子。数学团队的老师们和他一起准备。一开始,老师们都非常尊重他个人的想法,但是,通过几次试讲,大家都感觉到,在课堂上很难顺利地实施。这样,他的思考和团队想法有了很大的冲突。

  眼看就要赛课了,为了保住成绩,同时也是出于对他的爱护,数学团队提出了两个想法:第一,能不能换一个相对成熟的内容?第二,能不能换一个更成熟的老师?

  当时,我就答复他们,一不能换课,二不能换人,人比课更重要。这件事给数学团队的老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呢?因为如果换人,就意味着对杨老师个人的否定,会深深地伤害一个年轻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一个刚入职不久的年轻教师更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欣赏、被激励。如果换课,就不仅仅是对杨老师个人的否定,也是对整个数学团队的否定。无论是研究课还是竞赛课,成绩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团队成员的相互激励、共同成长。

  敞开爱的胸怀

  我校的语文教师王老师是一个对北大附小有着特殊情结的人。

  2011年7月,马上就要放暑假了,王老师竟然提出调离学校。当时,我确实很震惊,因为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语文老师,5年前他来到学校就是我们破格录取的。小伙子满腹才华,精通诗词格律,是一个功底非常扎实的老师。

  现在他突然提出要走,而且毅然要求第二天就把所有的关系转走,于情于理都令人感到难以承受。但是自己也能理解,由于学历问题,他的编制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当他提出来要走是因为能解决编制时,虽然心里隐隐作痛,为了成人之美,我还是同意了。

  王老师走后,我心里特别难受,始终被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笼罩着,忍不住一再反思,到底是哪里做错了,留不住这样的人才?

  暑假过后,王老师来到我的办公室,竟又提出想回到学校。不知道为什么,我欣然允诺。对这件事,学校领导班子里的成员纷纷表示,他怎么能提这种要求?咱们学校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吗?难道他不知道自己下午要走,学校上午还在给他争取编制的事情吗?

  可是我理解他提出这样的要求,认定他是真诚的,重回学校是他发自肺腑的愿望。他那年整整40岁,还单身,身体也不是特别好,加上他的性情又那么单纯,很难再融入复杂的社会环境。于是,我对大家说:“现在他回来,就当是我们失散的孩子又回家来了。”

  学校再次热情地迎接了他。老师们都还记得,那天的全体会,王老师当着所有人,敞开心扉,一字一句地吐露了几十年来最酸楚的往事、纠结、怅惘与感怀,所有的老师无不感动,潸然泪下。

  当讲台失而复得,王老师对学校的感情更加深厚了。这件事也感动了更多的老师。老师们对学校更加热爱,相互之间也更加珍惜。而作为校长,在我心里,这支可爱的教师团队是最令我骄傲和自豪的。

  (作者系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鲁迅的青年心和中国梦     下一篇:“同济之魂”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