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典诗词遇上现代心理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4-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作为一个古典诗词爱好者,《诗人十四个》(黄晓丹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是一本令我惊喜的书。和常见的诗词赏析著作不同,这本书另辟蹊径,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古代的诗人和作品,所选择的诗人和诗作也令人耳目一新。书中以对称的结构介绍了王维与李商隐、陶渊明与辛弃疾、陈子昂与张九龄、王昌龄与李白、朱彝尊与俞樾、姜夔与苏轼,以及周邦彦与晏殊十四个诗人,七组诗人对应着“春山的追寻”“春云的思念”“春兰的孤独”“春夜的情迷”“春闺的伤逝”“春江的别离”“春去的遗响”七个篇目——那些在春天里留下过动人诗篇的诗人就这样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美好相遇,而作者细腻入微的笔触和私人化的生命体验,也让我们仿佛受邀一同进入了这场春天的梦境。

    梦境的起点是我最喜欢的王维。身为大学教师的黄晓丹说,在大学的古代文学课上,喜欢王维的学生非常少。我在云南支教时教过的小学生也一样,尽管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的美景里,经常可以看到“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的画面,能够有“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的切身体验,但是他们对眼前的景色和王维的诗都无甚感触。王维诗歌中表达的禅悟和理趣对于青少年来说远不及李白、苏轼那么有吸引力。

    叶嘉莹先生也不甚喜欢王维,说读王维的诗不能产生深厚的感动。她认为“诗歌永远是以感发为第一义的,只有感情深厚博大的诗人,才能写出深厚博大的第一流的作品。而王维是以感受为第一的,尽管他天分很高,具有艺术家的眼光和技巧,但他始终不能够扩大、加深起来。”王维的黑历史,也成了他软弱、世俗的佐证。叶先生大家巨擘,启发了无数读者领略古典诗词之美,对王维的评价也经过细致考证,自有其公信力。但是独爱王维的我,到底还是意难平。激烈饱满的情感固然富有感染力,李商隐式的怅惘哀伤确实动人心弦,可隐藏在山水之中物我两忘,没有悲喜流露出来就一定是缺乏真情吗?

    过去的两年里,漫游在云南的山中,我无数次读起王维的诗:“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鸡犬散墟落,桑榆荫远田”“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口中诗,眼前景,这些诗句伴着眼前的山风云雾,帮助我在无数孤独的时刻体会到寂然的欢喜。

    “我们的文化也许太爱表彰理想,而不太注意真实理想产生之前的那个阶段,因此王维诗歌中那种来自心灵自由的淡然欢喜并未得到足够的欣赏。”作为叶先生的弟子,黄晓丹看到的却是一个不一样的王维。她评《南垞》,说王维“虽然已经看到了北岸,尽管对那个烟水茫茫的对岸非常好奇,但他能够觉察到内心登岸的欲望并就此停留。在这个时刻,欲望和对欲望的观察形成平衡,盲目的热情冷却下来,轻舟停在了湖中央。”相比于叶先生所说“王维从来不把他的矛盾痛苦很真诚地表现出来”,我相信黄晓丹所说的“王维独有一种‘中止的能力’”更贴近诗人的心灵。王维心底或许有过许多矛盾,但他没有把诗歌作为自己受难的见证,亦放弃了用它作反抗的工具。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他似乎有意将自己置身事外,而选择了回归山水间,把生命交付给人类社会之外那片更广阔深邃的天地。他的诗缺少所谓的时代性,可是却安放了他和许多后来者的心灵。大概只有像黄晓丹这样喜欢自由游荡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王维在自由游荡中获得的快乐,明白山水对于王维来说不是寻幽访胜的陌生客体,而是生命活动的整个背景。

    学校一位同事有两个儿子,一个唤作“东园”,另一个唤作“东轩”,一看就知道是陶渊明的真爱粉。苏轼也爱陶渊明,看到雪堂初春的情景就开始想象陶渊明斜川之游,表白五柳先生“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不过,最爱陶渊明的还属辛弃疾,他留下的600多首作品之中,有92首涉及陶渊明,是当之无愧的陶渊明头号粉丝。

    将陶渊明和辛弃疾放一起写的文章并不少,黄晓丹的评析在其中别具一格。她参照MBTI性格类型指标,判断陶渊明属于INTP(内倾直觉思维理解型),而辛弃疾介于ESTJ(外倾感觉思维判断型)和ESFJ(外倾感觉情感判断型)之间,前者为偏冷静疏离的思想者,后者则是无法满足于静止的实干家。所以前者写《停云》是“静寄东轩,春醪独抚”,后者则是“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性格如此迥异的两个人究竟是如何相隔数百年而成为异代知音的?黄晓丹用了黑塞小说中常出现的阴影兄弟作为对照,出人意料,亦给人启发。

    像这样从心理学角度或参照现代文学来解读诗人和作品的章节,书中还有多处。她写朱彝尊《高阳台》,讲到现代心理学中的“人格不独立”放在古典文学发生的时代和语境中并不病态。这个发生在桥上的哀伤故事让她联系到西美尔哲学随笔中桥的隐喻,继而有了进一步的阐发。写姜夔的“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她提及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和温尼科特的镜映学说,将荣格翠鸟的梦境和古诗词中的翠鸟典故并置。写晏殊,则援引了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讲述的关于理性和衡量的故事。东方和西方、古代和现代的交叉、对比、映照,给我们提供了解读古诗词的全新视角。

    黄晓丹对于心理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持续的研究,这本书也是由一个心理学和古典文学结合的线上课程发展而来的。十四个诗人没有按朝代或成就来选择,出现的诗词也未必是他们最广为人知的作品,然而这些奇特的组合和奇妙的解读,却使得《诗人十四个》呈现出不同于其他诗词赏析书籍的别样情趣。黄晓丹文思极佳又不受拘束,一边带我们穿行在中文世界最美的意境里,一边又穿插进自己活泼的个人生活体验。于是这场现代心理学与古典诗词的相遇,除了让隐藏于千百年前写就的诗句中的微妙细节和诗人的隐秘心灵浮出水面,还让我们得以走近文字后面那个与古典诗词遥相映照生活着的姑娘,让我们相信现代的生活和古代的心灵并不遥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为心理学找回“中国心”     下一篇:美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