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特色发展的“雪球效应”
再过几天,就是北京市三里屯一中的50岁生日。
50年,半个世纪,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段曲折而漫长的人生旅程。然而,对于三里屯一中这所原本建于“屯”、“村”、“园”里的普通学校而言,她的50年似乎很好概括——50年砥砺前行,50年改革创新,50年桃李天下。这就是三里屯一中的半百“人生”。
从新中国之初一所建于“屯”、“村”、“园”里的普通学校,发展为今天北京市朝阳区示范校,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三里屯一中的壮大与发展?
50年,在坚守中“微创新”,在发展中出特色,由一所普通中学,发展成为拥有三里屯、幸福村、百子园三个校区,12年一贯制体系完备、格局规整、办学质量高、创新有特色的区示范校。这是北京教育学院李方院长对三里屯一中的评价。
是什么样的教育“微创新”使三里屯一中化蛹成蝶、实现特色发展?
“精细+人文”的“微创新”演绎“有温度”的管理
成功在于细节,特色源自累积。这是三里屯一中实现完美转身的真实写照。在特色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持“爱家爱校爱国、求真求善求美”的校训,倡导学生“自管自育”,管理精细人文,始终践行“让教学走在发展前面——把教的创造性交给教师、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教学策略,努力“把小事做成精品,把细节做到极致,把服务做出价值”,通过“微创新”,不断收获。
探究三里屯一中的成功经验,有一样法宝——管理的精细追求。三里屯一中将学校发展规划分解细化并系统落实,将学校发展战略贯彻到每个细节并发挥整体作用,使得学校管理未雨绸缪,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更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全面进步和个性发展。
这种理念不只停留在纸面上,它需要在全校形成管理共识。一年来,三里屯一中组织了四次干部和教师培训,力图使精细管理的意识渗透到学校的每个处室。高中部要求干部创新管理方式,实施参与式和发现式管理,蹲班包组,深入教学一线,协助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帮助班主任做好个别生工作。高中部德育处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学生管理,提出了“五析五导”方法:分析学生家庭环境,实施成长引导;分析学生思想现状,实施思想教导;分析学生兴趣爱好,实施学业引导;分析学生生活习惯,实施生活指导;分析学生情绪意志,实施心理疏导。今年暑假高中部教师经验交流的三个主题分别是:我的班级我负责,我的课堂我作主,我的细节你放心。
细化岗位职责和完善科学的量化评价,是实现精细管理的基础。幸福村校区创新人事管理方法,做到校区时时有管理、事事有着落、人人重细节。校区德育处完善“自管自育”体系,学生会负责自治管理规则的制定,自治会负责常规管理及检查记载,团委会负责监察仲裁,参与调查、取证、旁听并提出处理意见等纪律仲裁。
与此同时,百子园校区工作实施计划管理,学年计划全面考虑、周安排落实细节,室务日志记载详细,周反馈突出重点,月公示和学期小结将是评先表模的直接依据。从小学生习惯养成到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从日清周结到章节过关,从章末小结到高三复习备考的每一环节,教师们实施细节创新,校区管理得到家长高度认可。
实施精细化管理,摒弃粗放的行政命令,学校才能适应激烈的教育竞争。但精细管理也有“盲区”,而人文管理却可以延伸到任何角落,三里屯一中注重精细管理和人文管理有机结合,尊重并依靠教师,服务并发展学生,科学并细致管理。现在学生的构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部分学生缺乏奋斗精神、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有部分家长不能客观认识自己的孩子,缺少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几乎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交给学校。复杂的教育对象,对教师工作和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见微知著”,社会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也进一步对学校管理的精细化和人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三里屯一中,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虽然严格、没有弹性,但制度的要素和形成过程可以人性化,执行制度的教师是“有温度的”,可以实现管理过程的人性化。三里屯一中实施学校精细管理和人文管理的结合,打造幸福校园,使教师拥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智慧、力量、勇气和信心。
“自管自育”的“微创新”演绎学校德育大精彩
在三里屯一中办学者眼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力,是教育之根本。
为此,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从小、就近、求实、搞活”的原则,探索“自我教育、自治管理、自主发展”的德育模式,实现德育管理主体化、活动系列化、方法多样化、内容层次化、渠道网络化,让学生思想上自修、行为上自控、生活上自理、学习上自主,全力构建适应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发展的“自管自育”模式,通过校本规范,教师示范和学生典范,严谨学风,纯正校风,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通过自治管理和自我教育实现自主发展。
在三里屯一中,学生的自治管理和自我教育并非口号,而是一项看得见、摸得着的体系创新工程:借助学生组织换届之机,通过民主推荐、全校直选,组建一支精良的学生干部队伍,形成由学生会、自治会和团委会分工负责的学生自治管理体系;在自治管理工作程序上,学校明确学生会、自治会和团委会的定位,明确职责,细化分工,服务广泛。在学生自愿申报的基础上,确定自治管理岗,由学生自治管理干部完成一定的活动组织和自治管理任务。通过学生自治管理,逐步形成队伍的团队精神和文化,增加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学校积极为自治管理队伍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学生干部争优创先的多元化激励机制,保持学生干部的先进性,做好示范者和引领者。
与学科教育不同,德育是一种内化教育,它需要相应的教育载体。三里屯一中通过活动创设自我教育载体,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意识。比如,以“发现感动、传播感动、塑造感动”为主线,开展“让爱延续”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去发现父母的伟大,体会家人与朋友的爱心,强化“爱家”教育,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培养他们的人生责任感;开展先进教研组(班级)和“感动校园十佳”评选表彰活动,组织“我与学校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榜样,体会老师与同学的爱心,强化“爱校”教育,引导学生思考友谊,培养他们的集体责任感;开展“阅读社会,丰富人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祖国的美丽和社会的感动,体会它悠久的历史和美好的未来,强化“爱国”教育,引导学生思考担当,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在三里屯一中,学生社团建设是培育自主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培养社团成员的创新能力、交往能力,而且可以促进成员人格的不断完善,提高成员的社会化程度,并培养学生的协作和竞争意识。比如,三里屯一中的校训铜雕中的高分子链节虽然普通,但它告诉每个学生这样的道理:不一定每位同学都能成为祖国栋梁,但三里屯一中的学子愿成为祖国高分子中的一个链节;还有其他一些凸显引导学生正能量的设施,如新修的“路石广场”寓意:虽然不是每位同学都能为共和国发展指明金光大道,但三里屯一中的学子甘为祖国建设的铺路石。环境建设中蕴含自主发展文化,实现学校德育“微创新”:在多元中树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
三里屯一中以学生社团、书香校园(学习型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为载体,培育自主发展。学校通过志愿服务,让互帮互助充满校园;通过读书竞赛,使学生更有君子之风;通过对外联系,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包容能力。
教学“微创新”释放新课堂行动的正能量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转变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三里屯一中通过实施教学“微创新”,开展“新课堂行动”,把教的创造性交给教师,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正确实施主导,重建教学方式,力求优质高效,转变工作方式,参与课程开发,改善认知结构,提升专业素质。
为了让教师在学校“新课堂行动”的日常教学中能进行各种各样的“微创新”,校长夏志清从学情研究、教法、教学艺术、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合作学习、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布置分层作业等方面,给全校教师提出了10条操作性极强的建议。
对于这10条建议,北京教育学院李方院长说:“作为‘屯一梦之队’的带头人,‘志存高远、路明思清’的校长夏志清,始终保持着一所普通学校质朴笃诚的校长的本色,围绕着‘新课改、新课堂’,他以守恒的定力与创新的睿智,提出了10条建议,每条建议,又都有恰如其分的独到的阐述。例如,第2条建议强调‘以学生为主就要研究学、适应学、有利学、促进学、发展学,学生基本会的,放手让学生自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引导学生学;结构复杂的,辅导学生学;难度更大的内容,指导学生学;即学生会的不教,不会的不直接教,通过指路、搭桥和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学会、想通,不急于问老师、找现成答案,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难能可贵的是,围绕10条建议,‘屯一梦之队’的团队成员发挥出主体创造的能动性,结合自己教书育人的岗位或专业学科的课题,展开有声有色的实践研究与行动跟进,文集中的不少精彩华章,就是对10条建议的呼应、落实、丰富与印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